•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杨之后

    杨之后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21

    主演:科林·法瑞尔,朱迪·特纳-史密斯,曾晶莹,贾斯汀·闵,奥拉·卡西迪,里特奇·科斯特,萨莉塔·乔德霍里,小克利夫顿·克林斯,Ava,DeMary,Adeline,Kerns,Ansley,Kerns,海莉·露·理查森,王李,布瑞特·迪尔,伊芙·林德利,娜娜·门萨,黛博拉·海德瓦尔,泰勒·奥特加 

    导演:郭共达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千钧一发

    • 更新HD英语

      挑战2023

    • 更新HD

      机械威龙

    • 更新HD

      时光骇客

    • 更新HD

      2001太空漫游

    • HD中字

      遗落战境

    • 正片

      入侵脑细胞2

    • 正片

      莲花警队 The Lotus

     剧照

    杨之后 剧照 NO.1杨之后 剧照 NO.2杨之后 剧照 NO.3杨之后 剧照 NO.4杨之后 剧照 NO.5杨之后 剧照 NO.6杨之后 剧照 NO.16杨之后 剧照 NO.17杨之后 剧照 NO.18杨之后 剧照 NO.19杨之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杰克(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饰)和卡雅(朱迪·特纳-史密斯 Jodie Turner-Smith 饰)收养了名叫美香的华裔小姑娘,为了美香能够接触属于自己种族的文化,杰克购买了仿生机器人杨(贾斯汀·闵 Justin H. Min 饰)。之后,杨成了美香最好也是最信赖的朋友,同时也成为了这个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卡渐渐长大,而杨也因为零件老化等问题,机能发生了故障。杰克想要找人修好杨,但因为杨是一款“二手”的机器人,所以自然没有任何的售后保障。杰克通过特殊的手段获得了记录了杨自出厂以来全部记忆的内存条,在播放这些画面的过程中,杰克发现了杨的一些不为人知的记忆。

     长篇影评

     1 ) 关于摄影思路的一个点

    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

    对我而言,影子是串起摄影逻辑的一个点。

    人类和机器,室内和室外,同一个人的不同心情,都会在倒影中显现。

    程序设定或者是自主意识,人类 - 机器人位置的互换:

    常理中心有隐藏的人类其实多是坦诚,

    程序坦诚的Yang却偶尔恍惚(流泪),

    比人类更“人类”

    无论人类或者机器人,镜子中的虚影,总是比真实世界的主体更单纯,更真实,更通透。

    在片中,Jack在镜中想明白了很多事:

    Yang在镜中确认自我意识的多样性:

    片中一个永恒的倒影元素,是一棵“世界树”,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枝叶繁茂,永恒的存在吧。

    另外这种影子,重叠并不止限于画面,多处对白的重叠,是我目前为止见过最合理,最诗意也最适宜的方式,可以做情感的加强,可以做动作的交代,也可以用作关键台词的强调(印象中Yang重复的台词只有一句)。平静的对话掀起心中的波澜,确实厉害。


    镜头运动几乎没有,为构图让步,具体方式有很多“在哥伦布”的影子,但是明显这一部DP部门的阵仗大很多,光影上遮/挡为主,大面积补密度,曝光非常足,后期做暗。

    DI部分暗部信息压缩非常多,快赶得上“降临”了,颗粒进一步抹平了高反差边缘。

     2 ) 假如小津安二郎拍科幻片的话……

    人工智能是科幻片中屡见不鲜的题材,从20多年前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成为划时代的标杆之后,不少导演都在这个题材上推陈出新,从斯派克·琼斯的《她》到亚历克斯·加兰的《机械姬》,再到去年柏林电影节获奖的《我是你的人》,令科幻片展现出与别不同的面貌。最近又有一部名为《杨之后》的作品继续给这个题材注入崭新的血液。 影片导演是出生于韩国的郭共达,他之前凭处女作《在哥伦布》俘获了不少影迷的欢心。《杨之后》是他的第二部长片,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这位擅长拍摄影像论文的导演首次接触改编科幻小说,影片讲述在未来世界,一个跨种族家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意外损坏了,父亲在把机器人拿去维修的过程中,发现它身上的秘密……

    ▲具有人类意识的智能机器人

    核心角色——智能机器人在一开场没多久就宕机了无法重启,关于这个角色的重要情节以回溯的形式展开,而这种回溯并非完全依赖家庭成员的回忆场景,而是来自男主角提取查看机器人内存条的画面。类似的题材很可能会在这些记忆上大做文章,比如间谍阴谋论、人性阴暗之类的话题。然而,导演却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跳进这种惊悚类型的套路里,而是在这些记忆片段里引出不少引人深思的话题:亲情、死亡、亚裔身份和东方哲学等等。 影片展示了未来社会中新颖的家庭组织形式:不同种族已融为一体,白人父亲、黑人母亲、领养的中国女孩,而且机器人和克隆人也可成为家的一分子。这种关系的描绘在并非首次出现在同题材影片中,以往的人工智能往往以亲情替代品的角色出现,比如《人工智能》里的小孩、《她》里的魅力十足的系统女声,人类与人工智能难以跨越界限而建立起亲情联系。不过在这部影片里,智能机器人“杨”并非是弥补家庭关系或感情缺失的定位,他除了照顾女儿生活,还负责传授文化知识,与女儿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甚至后者还亲昵地称之为“哥哥”——女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跨域种族和物种的家庭

    相比之下,父亲的心思较为复杂,他一开始将“杨”当作是一件家居智能用品,甚至从他排斥邻居克隆女儿的表现得知他对非人类物种的歧视。然而,他却在维修“杨”的过程中接触到他的记忆片段,渐渐扭转高傲的人类心态。从“杨”记忆中那些富有诗意的空镜头画面中,男主角和观众了解到,他不限于完成日常的程序设定任务,还对人类和周遭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剧本由此引出人工智能是否有独立意识的探讨,“杨”不仅是记忆的载体,还从中逐渐习得人类的各类感情,并将这种复杂的内涵据为己有、予以亲身实践。“杨”多年前服务过一位老妇人的家庭,彼此建立起深刻的关系,老妇人死后多年,他找到老妇人的克隆孙女,并对克隆女孩产生依恋的感情。 撇去这些老生常谈,这位导演还在跨文化亚裔身份层面上引出思考点。最明显的莫过于用植物的嫁接技术来隐喻亚裔的身份,深入浅出的类比易于理解。而大量东亚文化的象征符号,从室内设计布局、服饰穿着,到餐厅的食物等等,洋溢着浓郁的日本东瀛风情;关于茶文化和蝴蝶标本这两处则是抓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前者在茶的味道上挖掘出与时空密切联系的记忆,而后者则是生死轮回的哲学观,“死亡不是终点而是新生”,这种富有禅味的观点与影片的美学风格彼此契合。

    也许是导演的亚裔身份所致,他成功地将神秘的东方哲学观点与恬淡的美学风格嫁接到这个西方科幻题材之上,诞生出所有物种和谐共存的奇妙观感。低饱和度的色调、严谨的构图、间离的摄影、舒缓绵延的节奏,合力谱出一种暧昧的时空感觉,这种东亚思维对未来世界的感知与构建给我带来异常亲近的感觉。更不用说采用了坂本龙一的配乐、莫文蔚《盛夏的果实》的大提琴版本、岩井俊二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的英文歌,使故事染上了伤感而梦幻的色彩。 随着“杨”的记忆为家人所了解,人类和智能机器人的亲情关系显露出来:“杨”的离去并不是仅仅意味着一件智能家居用品损坏而已,因为他承载了家人彼此互动的记忆,而且他本身已具有不可忽视的人类意识。准确的说,他的离去与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离世都有着同等份量的意义。从这角度来看,这个科幻题材的表现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提升,甚至可以说,这很可能就是小津安二郎想拍摄的科幻电影。

     3 ) 原著与电影的几处对比

    看完电影,觉得镜头和情绪韵味十足,但总觉得故事上像是吃了一盘 edamame——精心摆过盘,貌似有点味道,但完全没吃饱。

    得知剧本是郭共达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 After Yang,原作者 Alexander Weinstein,遂找来原著对比一番。读完才看出来郭共达都加了什么,去了什么,摘几条供大家讨论。

    原著情节简单很多,早餐时间 Yang 出现故障,男主 Jim 开始寻求维修方案,期间介绍了决定领养中国女孩 Mika 以后购买 Yang 的背景。背着 Yang 出门时撞见邻居 George,并被推荐了维修店。此时透露男主看不起 George,因为他选择了 clones for kids and paints his face for Super Bowl。男主先拜访了邻居推荐的维修工 Russ,发现 Russ 对亚裔很不友好。此时透露故事发生不久以前北朝鲜引发了战争,令美国人无差别地歧视起所有亚裔。Russ 告诉男主 Yang 没救了,男主不相信,随即去了认证维修店,却被告知同样的结果。男主决定保留 Yang 的 voicebox (变成类似 Alexa),但没有 recycle Yang 的身体,而是把他带了回来,与妻子 Kyra 和女儿 Mika 在后院为 Yang 办了一场小葬礼。葬礼结束,男主 Jim 发现邻居 George 在门前放了贺卡,表示他们一家四人都为 Yang 的离开而伤心。

    Yang 的人性程度

    首先留意到的是在原著中,Yang 的人性程度要低得多,差不多只是是给现有的 AI voice assistant 配上了一副身体。Yang 的所有对话几乎都围绕着 fun facts about China,“His delivery of this info was a bit mechanical”,对话描写确实也有点尬,似乎在任何相关话题 Yang 都能来一句 “Did you know...”接上 something about China。

    因此,家人对 Yang 产生了情感这件事,也就有更加强烈的对比。维修工 Russ 告诉男主 Yang 「死了」之后,男主在开车路上哭了。他回忆起去年秋天曾经和 Yang 一起扫过落叶,跟 Yang 喝起啤酒的时候说 "This is what men do for the family",然后发现到自己不自觉中已经把 Yang 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最终男主拒绝回收 Yang 的身体,保留了 Yang 自主购买和制作的仅有几件东西,并且给 Yang 办了葬礼,这些事的意义也显得更重。

    因为 Yang 大部分时候还很机械,他显露的一点点人性已经足以令家庭成员产生近乎亲情的情感,又与他是机器人这件事产生强烈对比,足以令读者思考人何以为人,人与机器的边界在哪里?

    对比电影中,Yang 在沟通上已经与人类无异。回答 Mika 关于领养的问题时,他用嫁接做比喻,与女主 Kyra 对话时说 May I be honest with you, I'm fine with nothing,这些时刻他的思想性和原创性已经超越了人类。尽管他对男主表示,自己没有真正的关于中国的回忆可以令他在品茶时回味起某种意境,但他自己记忆片段完全不输雨后森林的意境。

    相比之下,我的确更喜欢荧屏上忧郁敏感的 Yang,这是一个丰富得多的角色。但同时,因为Yang 太像人了,他获得与人类同等的情感和待遇变得理所应当。因此原著问题里的冲突也失去了一部分冲击力,电影必须要提出更高的关于人的问题。

    郭共达加入了 Ada 这个角色,让她与一家人一同回忆,一同哀悼 Yang,应该是选择了「爱」这个问题。多年以后,他寻觅到了跟曾经的女主人长得很像的后代,并且选择继续爱下去。机器人也可以有爱的能力吗?肉体会消亡,机器却穿越了时代,不断去追逐永远会逝去的东西,这当然是很悲伤的,并且很容易想到《A.I.》里的小男孩。

    种族与偏见

    原著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冲突是种族。作者特意点明男女主都是 middle class white people with pretty comfortable life,为了回馈社会决定领养地震遗孤中国小女孩,又为了 Mika 的文化传承才购买的 Yang。中间介绍北韩发动战争引起了亚裔歧视的背景,提到带着 Yang 和 Mika 出门会引人注目,在机场会被搜查: "I realized Chinese, Japanese, South Korean didn't matter anymore; they'd all become threats in the eyes of Americans."

    男主大概自认 racially aware,这也是他讨厌维修工 Russ 的原因。一看到 Yang,Russ 就说:"You brought a Korean." 男主纠正道:"He's Chinese."

    这一刻,男主在纠正一个机器人的种族背景,这点十分微妙。机器人有种族吗?什么能定义机器人的种族?又或许这根本不重要,反正人类一直都会有偏见的,就像男主对邻居 George、维修工 Russ 和克隆人的厌恶一样。但事实上,George 克隆人一家是充满同情心并且想真心帮忙的好邻居,Russ 看在 George 人情上没有收男主一分钱(但男主更相信的认证维修店收了一大笔)。男主的缺陷显露无疑,这与他对机器人的感情又产生了对比,值得玩味。

    相比电影里,女主是一位非裔,男主变身为茶叶铺店主,男女主家典雅的东方装潢,在家都穿着类似中式传统服装,平时会吃日式拉面。开场晚饭,小姑娘 Mika 骄傲地说这个韩式辣酱是我亲手做的。配上 Yang 的韩式脸我差点就晕了,不刚说 Mika 中国人吗,我小时候都不知道韩式辣酱为何物!

    看得出来郭共达在尽力模糊种族这个概念,这家人所处的地方似乎是一个真正的 melting pot,各族人民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点处理本身能令观众把注意力放在 Yang 与人类的关系上,而不是种族问题上。

    只不过这样处理以后,看到一半听到男主对邻居 George 和克隆人表达厌恶时,我觉得有些出戏,因为这似乎跟男主的人设和主题都很不搭。结尾 Ada 突然提到 Yang 曾经质疑自己 Asian 的身份,这呼应了原著里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因为前面没有任何铺垫,没头没尾,显得很唐突。

    要我说,这块要删就删干净点。

    其他的零零碎碎

    这部电影很美,镜头语言像诗一样,看得过程中我也一度落泪。但读完原著后,我也更清晰地看到改编剧本的问题,或者说,我个人不喜欢的地方。

    郭共达想说的东西太多了,但哪一个都没有深入讨论,整部电影像是浮在水面的美丽碎片。

    电影开始不久,Yang 便出现故障,之后 Mika 一直无法接受,我以为这部电影想讲 grieving。结果看了一会,男主开始四处奔波维修 Yang,忙碌中与女主的沟通有明显隔阂,于是我又以为他想讲家庭中的情感隔阂与和解。但继续看下去,又出现了痴迷 techno sapien (Yang 成了一种新物种)的博物馆研究员,想要拿 Yang 去展出。线索越铺越远,我开始晕了。男主看回忆触发其他回忆若干,女主开始看回忆产生关于生命的哲思,Ada 出现,Yang 之前的家庭出现…… 前面的开了头的 grieving 最后一闪而过,男女主 somehow 裂痕消失,男主最后突然说还是不要展出 Yang 的回忆了……最后林中漫步突然收尾,留下我措手不及。

    将机器人作为家庭成员引入、又突然故障亡故这个设定里有足够的深度和话题,但郭共达想讲的东西还是太多了。我更希望看到抓住一两点冲突,但把它的内里完全挖掘到台面上的那种故事。

    也许郭共达还可以再磨练一下讲故事的功力,但也许他只是想用镜头写诗。

     4 ) What's after Yang

    机器人Yang同一个多种肤色人类三口之家生活着,但某次愉快的线上平台家庭舞蹈对战时,Yang却突然宕机。早已视他为的一份子的家庭成员们积极地为修复Yang而努力,但却被告知无法如愿。存储Yang记忆的内存条被交到了男主人手中,通过回放记忆,他逐渐了解到Yang不为人知的细腻一面…

    Yang的最后一个家庭

    来自女主人Kyra回忆中的一段交流——

    Yang: 中国人喜爱蝴蝶 The Chinese love butterflies. 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 There's also a famous folk tale about two lovers 两个恋人心碎而死 双双化蝶 who die of broken hearts and reemerge as butterflies. 还有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 Also,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Lao Tzu once said, "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 "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我们称之为蝴蝶"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Kyra: 我喜欢这句话 I like that. 这是你相信的东西吗 Is this something you believe?

    Yang: 什么 Hmm?

    Kyra: 就是结束…结束也是一种开始 That the end...That the end is also a beginning?

    Yang: 对于毛毛虫来说 For the caterpillar... 对于毛毛虫来说 是的 For the caterpillar, yes.

    Kyra: 那你觉得一切都是如此吗 But do you believe it's true for all things?

    Yang: 我不知道 I don't know. 我没有被设定为这样的思维方式 I'm not programmed to believe in that way. 你呢 What about you?

    Kyra: 我愿意去相信 I'd like to believe that.

    Yang: 是吗 Do you?

    Kyra: 有时候我觉得 Sometimes I think 人类被设定为 humans are programmed 去相信这样的东西 但… to believe in such things, but... 我不知道这样对我们是不是最好的 I don't know if it's really in our best interest.

    Yang: 我可以和你说实话吗 May I be honest with you?

    Kyra: 可以 等等… Yes. Wait, is... 你可以选择不说实话吗 Is not being honest an option for you?

    Yang: 应该不行吧 I don't think so.

    Kyra: 继续 Go on.

    Yang: 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 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

    Kyra: 是吗 Are you?

    Yang: 也许我是这样被设定的 Maybe I was programmed this way as well.

    Kyra: 你因此感到过伤心吗 Does it ever make you feel sad?

    Yang: 有无相生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Yang的宕机,或许正是在这一次和女主Kyra带着浓浓禅意的交流后做出的自主选择。

    他或许觉得,自己的宕机(the end),也能孕育出某种美的升华(a butterfly),

    ——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但也有可能并没有预期的升华,或许最终什么都不会留下,所以,仿佛自问自答,实则暗下决心地,有了这么一句

    ——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

    巧合的是,生为机器人,Yang之死得以避免终于虚无。

    他的身躯作为展品被完整保留到博物馆,他的记忆也最鲜活留存在内存中,

    对他而言,确实是nothing in the end,但与他一起生活过的人们,或驻足在陈列他处凝视残躯,或生活在无他之处时时惦记,或干脆一遍遍回访他的记忆,寻觅、感受、珍而重之那一丝若有若无的something,是的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以至于最后,男女主角甚至讨论决定,放弃对他内存(记忆)的所有权,应该也是切实感觉到Yang的存在太过珍贵,太过美丽,他善于欣赏的眼睛、饱含思索的话语、哪些闪回的字句,无一不是他追寻与探索的明证。这样一份自发诞生的充满人性的记录,令人不敢也不忍独拥,因为这份记忆

    ——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回头再看片名,《After Yang》,

    真的很美,这就是一个人性初开的机器人,对生命意义做出的小小探索,

    What's after?

    剧里剧外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或凝重、或温馨、或悲伤、或留白;

    至于无限循环着众人在博物馆告别Yang躯体时的配乐Mizuiro(盛夏的果实大提琴变奏)的我,心里很明确的知道,那绝不会是nothing。

     5 ) 东方哲思包裹下的认知觉醒

    近些年接触不少亚裔导演,像是赵婷、李·伊萨克·郑。也接触不少含有东方元素的影片,像是陈冲主演的《意》,王颖的《喜福会》。在华语影迷圈,这样的作品总能引起关注,我们始终在探索民族电影的拓宽与融合,期望能相逢一部令人会心的作品,开凿出东方文化渗透世界的另一条路径。

    郭共达这次拿出的《杨之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直击观众:软科幻的外衣披在了古老东方哲思的骨架之上。影像好比血肉,填充在了衣物与骨架之间,使之不见得干瘪无形,反而饱满莹润。好似“Under the skin”博览馆中陈列的骷髅艺术品,焕发着久远而深邃的生命力。

    杨是一个文化类型的机器人,意味着它被灌输了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它的智慧来自于历史渊远的中华文明。在未来世界,这是人们为了机器人能更好的融入各式家庭而做的特定输入。

    杨有着丰富的中国茶知识,当其与杰克交流茶道的时候,却没有用它丰厚的知识存储道出一些古老的小寓言,而是醉心于茶杯在杰克手中发出的清脆碰撞声,水流从茶壶中倾泻而出的悠扬之韵。它期盼着能有漫步雨后森林的感同身受,能有与杰克相似的爱上茶道的过程,不仅止于对于茶的客观认知,更渴望主观记忆。彼时,杨失去了它的思路,这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或者说,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本体,应该拥有自我认知的第一步。这里,镜头非常巧妙地转场:杨面对镜子自我微笑。

    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当一个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此时,不该继续用“它”来指代杨,转而用“他”来称呼杨,不可否认的是,杨与杰克的距离愈发接近了。

    也许这不是杨的第一步,只是观众的第一步。郭共达通过存储卡的记忆倒叙层层揭示谜底。杰克在庞大恢弘的记忆卡星云里寻找线索,Alpha压缩包被解封的瞬时,巨大的生命信息扑面而来,仿佛尘封几世的人生画卷被杰克的一个趔趄统统摔倒在地。余下,只有对人类记忆的赞颂。转场依旧来到在镜子前自我微笑的杨,这样的第一步重复了无数次。身为一个二手机器人,杨很像被嫁接的树枝,不断地与新的家庭进行融合与落根,实现生命的延续和轮回。说悲欢离合也许太满,说人间沧桑也许太深,杨至少对于生命开始有了认知,不止于镜中自我的外形和轮廓。他逐渐与中华文化指尖相触,由浅入深,完成了从目的到根源的探索。由此看来,郭共达对文本结构的掌控是如此精准,通过克隆人艾达连结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使观众对影片的认知与杨的自我认知产生共情。

    喜欢朋友对《杨之后》的引言:电影《银翼杀手》的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指出,机器人也有直觉。它们不只是飞快运算的机器,它们也会思考、睡觉和做梦。看完《杨之后》,你会对机器人有新的认识。它们不仅具有人类的情感和记忆,还能和你探讨哲学和终极问题。无论我们称呼它们为智能机器人或仿生机器人或人造人,我们都终将不得不承认它们也是“人”。(by 追忆)杰克承认了,郭共达用一次互文告诉观众,杰克承认了。杨准备拍摄全家福,在他视角里的杰克催促自己赶快站过去一起拍照,彼时观众与杰克都表现出一种焦灼感,画面呈现出类似机器卡壳的质感,而事实上,杨确实也是一个机器人。当杰克用杨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回忆时,他读到了杨脸上停留的一丝恍惚,我们可以赋予此时杨的内心活动以千百种解读,但是杰克与我们都必须承认,那份恍惚是属于人类的精神领地。他的自我认知始终在生效和发展。

    老子曰:“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杨终究到达了他的使用期限,他关机了。杨是否能重生为蝴蝶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完成了自我觉醒的过程,至于之后的认知之旅,郭共达则用充斥全片的生命指示给出了描绘:天空,流水,树木,鸟鸣所营造的东方禅意世界。不禁联想到河濑直美作品中的呼吸感,我与杨一起进行着吐吸。

     6 ) 这个故事不是非要是“chinese“

    前半段我中断了好几次,觉得心酸,很难看下去。

    当韩国脸的“中国Yang"跟他的(疑似)日本名偶尔穿浴衣的妹妹Mika讲古代“嫁接“技术,it hurts, in a very strange way。

    当他们研究Yang,拆解他,授权维修点,路边摊,科学研究院的人说起关于他的种种猜测,我心里已经悄悄打了满分。(误)以为,这个故事会这样下去,怀揣着不必点名的隐喻,东西文化之间的误解,还有无法调解的矛盾与难题,用一个身份,就摆在了明面上。

    然后后半段,开始戴墨镜(???)读取Yang的记忆,用刻意重复尾句卡带式的方式带出了,一个记忆里的女孩,Ada,就......没那么喜欢了。可能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前半段一种极其强烈的“misfit”,“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我们的故事”。

    最后半个小时,小女孩看着手术台上的Gege,脆弱的呼喊里,突然开始一段熟悉的旋律,“盛夏的果实”。"what makes someone asian",他提问了,却没有答案。除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里非要使用“chinese“这个设定,也没看出来,用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越南,有何不同。毕竟一度出现了在家疑似韩国餐厅的店放着越南河粉小碟式的桌面吃日本拉面的混搭桥段。

    Yang还说了一段被互联网纠错的“混搭古圣贤名言”——

    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Richard Bach. (掉分啊)

    最后的最后,小女孩是因为嗓音被选中的吗(喜欢她的轻哼

     7 ) 导演采访关于中国设定的一段对话

    有兴趣的可以读读:

    The movie doesn’t really go into much detail about why there are so many Chinese orphans or how Brothers & Sisters came to be the megacorporation that it is, but it all gives you just enough of an idea to wonder. In your headcanon, what has the China of this film’s reality become, not necessarily as a state actor, but as a concept? How does it loom in people’s minds?

    We don’t explore it in the film, but I think there’s a sort of glimpse in Russ’ office where you see a flash of a newspaper talking about a war that had happened. Because I’m always a little bit hesitant of putting things too much in the spotlight, I didn’t want to zoom in and suddenly distract you by making it all about that. Some of this is borrowed from the short story, but I do think that there was a war and there was a real moment in China, and the liberal people of this world feel like they needed to do something in response. There are these orphaned kids that have been the consequences of a very long conflict that’s ended, but now there is this need to help because China lost that war.

    After Yang director Kogonada discusses crafting “organic” sci-fi worlds - The Verge

    看过原著的能讲讲原著这部分的设定吗?

     8 ) 《杨之后》中的美学政治

    阅读原文

    不可避免将郭共达的新片《杨之后》和他的前作《在哥伦布》相比较,二者的差异掩藏了统一其间的观念。《杨之后》是一部科幻电影,它设定在一个模糊的未来时间,地点不明,似乎在美国;主角是一个仿生人,或称“科技智人”;《在哥伦布》郭共达2017年拍摄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背景设定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并以海莉·卢·理查森 (Haley Lu Richardson) 饰演的年轻女子为中心。《杨之后》是一部反乌托邦与想象杂糅的作品,而《在哥伦布》则是对其时空的细致写实。尽管如此,这两部电影的推动力是相同的:精神生活的艺术基础,及美学政治。

    《杨之后》根据亚历山大-温斯坦同名短篇小说改编,一对郊区夫妇凯拉(朱迪·特纳-史密斯饰)和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在一个名叫“杨”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抚养他们的小女儿米卡,他的功能是特殊定制的。米卡是从中国领养的,凯拉和杰克都不是中国人(一个黑人一个白人)。这对夫妇购买了杨,一个“文化机器人”,他有着中国人的样貌,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从而为米卡在她的祖国文化中打好基础。但杨出现了技术故障,这个故障意味着死亡——他的人形皮肤甚至会开始腐烂。由于米卡对杨十分依恋,杰克不想换掉这个仿生人,希望能想办法修复他。

    这并不容易:为了省钱,杰克从第三方供应商那里买的杨是二手的,而非官方渠道购入,即一家名为“兄弟姐妹”的公司。官方维修中心无法提供帮助——公司规定禁止对科技智人的 "黑匣子 "进行修补。但杰克找到了一个非法的维修人员,一个名叫拉斯(里奇-科斯特 饰)的技术员,他具有反叛者的气质,并同意侵入杨的身体(从而触犯了法律)恢复他的记忆——他向杰克透露这些记忆是 “间谍软件“,如果兄弟姐妹公司回收这个机器人,“他们会掌握很多关于你家庭的令你头晕的数据。”这个家庭甚至称杨为米卡的 "兄弟"——毕竟是她的哥哥,通过为他们的女儿带来一个友好的伴侣,杰克和凯拉已经使自己成为持续和秘密监视的对象。

    老大哥在看着他们,这是墙上挂着一面美国国旗,上面印有“红白蓝中没有黄色”的标语,还有一张印有“黄色皆祸害”的海报的拉斯告诉他们的。他可能是一个偏执狂,一个民族主义者或种族主义者,或者只是在为隐私、自由和独立尽一份力。(《杨之后》的主要弱点是它未能唤起其构建的未来世界的政治,仅止于调侃。)

    拉斯与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审美上的对比。在电影中,未来是光洁的:这家人的家里有大玻璃墙和推拉门,空旷低暗而有光泽,其锋利的线条和柔和的色调与官方服务中心的极简装饰相配,无人驾驶的、胶囊状的汽车散发出纯净光泽,一家人乘坐其中在隧道中安静地滑行。相比之下,拉斯的商店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家:它可能是一个现在或1950年代的车库车间,在粗糙的旧木头的隔间里堆满了备用零件和工具,装修让人感觉是手工制作或搜刮来的。《杨之后》并不清楚非华裔美国人收养华裔儿童的基本问题,也不了解它所暗示的美中之间的任何政治联系。然而,无论环境间谍和官方入侵感背后的具体未来主义政治是什么,电影世界观中的高阶设计和纯粹的功能效率是某种压迫和危险的组成部分。

    在《杨之后》中,角色们生活在一种软科技法西斯主义的小享乐和迷人表面中,郭共达大胆、狡猾地渲染了这种吸引力。在影片开头,他提供了一组镜头,主角家庭和其他家庭在家里进行同步舞蹈比赛(就像一场互动舞蹈的革命),这套游戏性的动作很有趣,而它强加的统一性和它所依赖的监视技术又令人不寒而栗。在家中监视他们的合成视频语音平淡地宣布:"3000个家庭被淘汰......9000个家庭被淘汰",念叨着他们需要模仿的舞步(“收集TNT炸药......引爆......地震......龙卷风时间”),并将失败者作为 “被终结”踢出。(在他们被淘汰后,杨仍然继续跳舞,家人知道他已崩溃——这是一个类似于不服从命令的机械故障)。令人恐惧的统一和受监督的舞蹈的拟真快乐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威胁,就像这家人闪着纯净光泽的密闭无人驾驶汽车和冷静而有条不紊、毫无摩擦和冲动的家庭行为,似乎是社会生活强加的或内化的标准。

    表面来看,设计、灯光和人物的动作确实很美——郭共达有一双颇具审美感觉的眼睛——但是,在《杨之后》中,他把注意力放在了这种个人倾向上,使他的个人美感具有自觉的诱惑力和潜在的嫌疑,让影片观众成为这种美的压迫性力量的同谋。这一点通过与《在哥伦布》中美的作用进行比较即变得清晰,《在哥伦布》的背景是一座充斥着伟大现代建筑的小城市。影片中心的年轻女子凯西在众多建筑杰作中长大,她对建筑的热情关注扩大并完善了她的感受力。影片的戏剧性在于她与一位韩国中年知识分子李真(约翰·赵 饰)的相遇,后者帮助唤醒了她对建筑全新的激情,并找到了发展这种激情的实际途径。(和李真一样,郭共达是韩国人。)对郭共达来说,美不是一个绝对的价值,因为它不是一个线性的价值,不仅仅是视听满足的问题。它是多维度和体验性的,它要求的不是单纯的狂喜,而是一种内省的自我质疑和想象力的飞跃。

    凯西从贝聿铭和埃罗·沙里宁等建筑师设计的复杂和具有公民意识的建筑中得到的教育,有别于企业主导的设计和由此产生的礼仪的人造光环。《在哥伦布》中,伟大的建筑是一个活生生的感性王国,是一种看待生活和艺术的方式,而《杨之后》则展示了对美的品味是多么容易被玷污、颠覆、扭曲和被权力滥用。杨在家庭中的作用是既让人舒心又让人不寒而栗的:正如凯拉和杰克所承认的,他的教诲主要以“中国趣事”的形式出现。然而,杨的作用在米卡的生活中由于其父母的心不在焉被放大了,凯拉长时间在一个未指明的公司工作,而杰克则长时间维持他的茶店运营。结果,这个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个临时保姆和一些平淡无奇的文化拟像来源,也成为了孩子的主要照顾者。米卡对他的爱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她对杨的依恋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并促使杰克采取特殊措施来拯救他。这些特殊措施的结果,即提取杨的记忆以防止其落入邪恶的公司手中,将电影推向另一个戏剧维度和另一个思想境界。

    杨的记忆位于杰克设法插入他的虚拟现实眼镜的芯片上。(它们类似于带有不透明镜片的普通老奶奶眼镜。)不是过分剧透,但杨保存的记忆碎片反映了他自己对米卡的爱。郭共达戏剧性地美化了机器人的记忆,通过类似于星星的三维灯光阵列唤起了它们。它们揭示了,与人们对机器人的所有假设相反,杨有着复杂的情感生活,远远超出了他所能描述的词汇范围。更重要的是,他的情感依恋延伸到另一个被收养的中国孩子身上,这个孩子是最初拥有杨的家庭的一员,也延伸到一个名叫艾达的年轻女子(由海莉卢理查森饰演),她是一个克隆人,而杰克(似乎不是杰克一个人)对这一类人有偏见。

    《杨之后》几乎没有考虑将像杨这样有知觉的类人视为财产的恐怖,没有解决像米卡这样的孩子因“拥有”一个“大哥哥”而面临的骇人听闻的社会和情绪调节问题,也没有考虑像艾达这样的克隆人的公民身份。这部电影仍然指向了这些方向,暗示了一个社会的残酷和腐败,在这个社会中,这些问题至少仍是问题。

    当杰克接受了杨丰富和强烈的情感生活,他了解到杨的基本人性和他自己的人性。他观看杨的记忆,一方面是来自家庭的家庭电影,另一方面是来自家庭外的杨自己的家庭电影。杨对一台老式的35毫米单反相机非常喜爱,他用它拍摄静态照片,但他的记忆,不是用相机记录在胶片上,而是用他镜头般的眼睛记录在芯片上,实际上是个人电影的最高形式。这些图像未经设计且随机生成,但它们的美,源于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远远超出有趣的事实或科技渊源,杨的记录是身份的艺术。

    作者:Richard Brody翻译:鞘翅目来源:The New Yorker

    原文链接://www.newyorker.com/culture/the-front-row/the-politics-of-beauty-in-after-yang

     短评

    太喜欢了,《降临》后最打动我的科幻片,但特效量其实非常少。在老生常谈的机器人题材里找到了一个小而美的切口,不谈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或受到的压迫,而是不疾不徐地拆解家庭和生命的意涵,诉说记忆和情感的珍贵。《在哥伦布》之后,郭共达建筑电影的方法更加笃定和精细了,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对声音的勾勒更让我惊艳:记忆的短路导致细碎的重复,带来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茶的滋味。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响起,或许是我一厢情愿,许多回忆在颅内炸开,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小女孩说,“我想你了,哥哥”,我想起二十年前,有一个小男孩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7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为什么不进主竞赛???

    11分钟前
    • 德小科
    • 力荐

    这个电影踩到我的雷区,讨厌装腔作势的导演,故弄玄虚的重复台词,讨厌从头到尾故作深沉脸。画面感不错。

    13分钟前
    • JC
    • 还行

    3.5 像是维伦纽瓦拍小津,站在唐人街街口,但好像又没进去。韩裔导演用日本办法拍了个中国女孩和仿生人的事情,风格不太突出,进三大主竞赛还有一段距离,好在剧作完整层层递进情感纤细,比《小小乔》好一点。

    1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有种特德姜的味道,披着科幻的外衣,用伤感抒情的方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关于过去也关于未来。原来你不只是我们的一员,我们才是你的家人,而你属于更多人。盛夏的果实很惊喜,那一刻我们眼前也浮现起不少以前珍贵的片段。

    15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葱郁的空镜是有多么摄人心扉……栖息于背景中的人物和影像一样温柔细腻,韵律清澈飘散在折射的每一段棱光审视中,剥离的记忆带来了缺失的印象,存在本身就远胜于生死的虚无。与「在哥伦布」中建筑人文式的借物喻景不同,杨的虚构故事更多是依附于无尽时域内提供了一个可供遐想的思绪宇宙、一个如此饱满的情绪影像空间,依然可达深河隽永。静谧敏感的言语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天然介质,温柔的记忆联觉起鲜活的场景,诗一般的家庭剧叙述。乔装后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看似进行着人与机器的软科幻议题探讨,实则与未来普世族群的集体融合提供了伦理情感上深入的可能。郭共达已然成为了美式作者中不可忽视的崭新创作论代表,甘愿身处其中的观看是他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环,戴着眼镜穿梭在熟悉的日常特写,而后被身旁的人所唤醒,如此才深觉奥妙完成触发式的真实体验。

    19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推荐

    一早便宣告了死亡,在搜寻秘密的过程中,对Yang的记忆被逐渐修正。貌似摆脱了“哥哥”的附庸身份,却始终假借人类之口,其主体意识注定残缺,仅留下一抹不动声色的悲伤和慰藉。多点光源、空间切割、远观固定镜头、人物动线调度,一切构成了与主题错位的人造景观,但无须怀疑导演的影像设计能力,未来仍然可期。

    2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这是部被称为软科幻的美国电影,导演是个韩裔的美国人,喜欢追随日本小津安二郎的风格,故事里却用了许多中国元素,可谓美国亚裔电影因素的集合体。作者是个视听造型技艺、风格的创造痴迷狂,作品有着极大的实验、探索成分。可看,但很闷。近来几部美国亚裔作者的作品显露了他(她)们不凡的才气,只是这才气以“奇特”著称,而非“大气”。可能《骑手》、《无依之地》的赵婷好一些,但还要看她未来的发展。

    2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杨记住了什么呢,女孩的侧脸,漂浮的茶叶,午后打在室内的光,妈妈抱着孩子的宁静,人类的解读并不重要,是消逝重构出了生活。

    27分钟前
    • 夏目
    • 力荐

    《克拉拉与太阳》的另一面,成为一个机器人的幸运来自在死后被学习和认知,记忆的永存使生命永存。唯独不是很喜欢decitate to a certain nationality这一点,I mean, what for? 无论是文化身份还是政治身份都没看出太大的必要性。记忆的画面呈现令人惊叹。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就是莫文蔚那首)一出来太动人了,Meyna Co写的旋律非常不俗。

    28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能不能让拍文艺片的远离科幻片与恐怖片,别霍霍行吗?

    32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喝下这杯美籍韩裔泡的日式中国茶,心疼黑镜里被扔阁楼的同款机器人

    3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后现代宁静哲学。“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人之间、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皆是如此——因为记忆的点点滴滴,才成其为独特的生命体。 郭共达和毕赣一样,都是处女作让我冷漠脸、第二部反而打动我的导演。所以说再好的概念也需要资金和技术加持啊~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小孩把机器人当可以依赖的人,大人把机器人当提取记忆的工具,有点《克拉拉的太阳》的意思,就是质感有点网大。

    39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宋词般的哀伤,婉转,清雅,美丽,尤其那段《盛夏的果实》提琴要把我弹哭了。电影的观感,有点像我过去看霍普的画,画是不动声色的,看画的人站在画面前心却孤独地碎了。也有点像特朗斯特罗姆,用最简单的呈现击中人。淡漠的诉说,疏离的表演,和有极强空间意识的镜头步调一致,多媒体影像搭配钢琴曲进行抒情,在缝隙中流淌出浓厚的“愁”的味道,它仿佛在说,生命体本是不同的,正因为不同又何其相似。它是一份饱满的情感,是茕茕独立之姿下的对世界的向往,是站在未来生活图景里的对过去的乡愁。

    41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一篇家庭科幻散文。非常A24出品的风格,另类小众独立思辨,神秘寂寥暗流涌动。不错的影像质感和优秀的演员让本来PPT般的片段有了良好的统一性。伴随着科林法瑞尔对杨记忆的不断追踪,本以为会有更冲击情感的剧情,结果依旧落在了一个更大的命题上,导致结尾共情上有点空中楼阁,以至于片子更像是一个影像论文而不是一个真正鲜活的故事。

    46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还行

    【Sundance 2022】老子曾说:“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这到底是哪句?PS.这版的《盛夏的果实》真好听

    50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杨的缺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家庭之中,转化为建筑/空间意识,郭共达尝试在一部美国影片中捕捉某种属于亚洲的情绪,令其吞没作为fun fact的东方刻板印象,以及两位非亚洲的主人公。然而郭共达却最终例示了一种软科幻,独立电影版本的cultural Sinofuturism,东亚的家族观念成为了一种建立在记忆术/宇宙学之中的技术哲学,因此导演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作为某种技术性的读取,而沉默,充满外太空声音的车内镜头则如同在意识的太空中不断穿行,将影片建构为一个memory bank,是database的人类化版本。只有在这种持存的读取之下,杨才能真正被生成。由于持存的存在,《杨之后》拒绝了预设以成为“真正”人类作为目标的匹诺曹叙事,后者建立在人类(指一个18世纪建立起来的观念)中心主义基础之上。

    51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Memories make us human. 置景和空镜真的好美,“杨”是live photo拍摄大师。

    54分钟前
    • Wendy Zhu
    • 还行

    建议a24出一些家具catalogue。

    59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