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英国2015

    主演:马特·达蒙,杰西卡·查斯坦,克里斯汀·韦格,杰夫·丹尼尔斯,迈克尔·佩纳,凯特·玛拉,肖恩·宾,塞巴斯蒂安·斯坦,唐纳德·格洛弗,切瓦特·埃加福,阿卡塞尔·亨涅,陈数,高雄,本尼迪克特·黄,麦肯兹·戴维斯,娜奥米·斯科特,丽丽·博尔丹,布莱恩·卡斯佩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剧照

    火星救援 剧照 NO.1火星救援 剧照 NO.2火星救援 剧照 NO.3火星救援 剧照 NO.4火星救援 剧照 NO.5火星救援 剧照 NO.6火星救援 剧照 NO.16火星救援 剧照 NO.17火星救援 剧照 NO.18火星救援 剧照 NO.19火星救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载人航天宇宙飞船阿瑞斯3号成功抵达火星,谁知一场破坏力极其巨大的风暴向宇航员们袭来,阿瑞斯3号被迫中断任务,紧急返航。撤离途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被飞船上吹落的零件击中,由于生还希望渺茫,队友们只得匆匆返航,并向世人宣告他已牺牲的事实。出乎意料的是,马克以极低的概率活了下来。他躲进驻火星的航天基地疗伤。下一次火星任务要等到四年后,而基地内的补给仅够他维持31天。短暂的绝望后,马克决定利用有限的食物,在这颗空无一人的星球上种植作物,寻找一线生机。与此同时,地球方面也很快发现马克生还的事实,他们想尽办法部署营救计划。孤军奋战的马克,能否等到救援队伍的到来?  影片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科幻小说。

     长篇影评

     1 ) 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浪漫的拓荒者精神

    《火星救援》实在是好看,通篇下来,马特达蒙的独角戏占据绝大多数篇幅,故事却讲述得跌宕起伏,既有紧张刺激,又有风趣幽默,充满着浓浓的浪漫乐观情怀,实在是硬科幻电影的一部佳作。

    当马特开着火星探险车奔驰千里,前往另一个营地的时候,壮美的画面徐徐展开。开敞而自由的蓝天下,橙黄色的尘沙土地渐渐向前铺开,沿途,是零落散布着的土石与丘陵,寸草不生,万物绝迹,只有最简单的茫茫天与地,散发着苍郁、沉静、大美无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4.5亿年以来,第一次有人类踏足。开车前进,用太阳能充电,再前进,再充电,两个月的旅程,仅有音乐相伴,他却并不孤单。欧美文化中一贯以来豪情万丈地冒险家、荒原探险的孤胆英雄如今迎来了火星版,传递的那份不惧困难、亲近自然、积极乐观、热爱科学的精神,我也是深深得以体会。

    当马特达蒙从尘沙中苏醒,挣扎着回到工作站,冷静地处理好腰间的刺伤,他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坐以待毙,还是运用一切方法,生存下去。清点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空气、水、能源不存在问题,他唯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拥有撑到下一次人类再来火星时所需要的食物。他风趣地冲着镜头记录下日期与心情;他放起队友们留下的音乐然后大声地嘲笑队友的品味;当他找到那袋真空包装的土豆时,他知道,自己要开始在火星尝试种植了!

    有可爱的网友写了诸多关于”土豆的二十种死法”之类的文章,来探讨在火星上种植土豆在土壤质地、水需求量、肥料、生长周期等各个方面的限制条件,还有人更是贡献了一些育苗的知识希望来帮助马特缩短种植周期,收获更多粮食。而我在半懂不懂中居然也饶有趣味地通读了下来。可见电影中这一大胆的想象的确建立在合理的推断上,也颇是激发了观众思索与探讨的参与热情。从这最简单的外星球种植开始,到整个空间对接、火箭发射、星际联系,整个故事都既展开了大胆瑰丽的想象空间,又扎实严谨地基于人类科学探索中的合理逻辑,因而带来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与发人深省的诱惑,这也正是科幻小说中的“硬科幻”类别最具有魅力的地方吧。很高兴,《火星救援》的电影,精彩地将原著中最闪亮最迷人的地方,通过影像的画面展示了出来。

    我要盛赞作为主演的马特达蒙,将冷静坚毅、开朗乐观的植物学家、宇航员的形象演绎得丝丝入扣,他的表演令人物既可亲又可敬,在面临困境甚至濒临绝境的时候,在希望降临和终究获救的刹那,他的痛苦、狂喜和感动都来得内敛却深富感染力。

    我亦要为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深深自豪。从百年前在世界舞台上受尽白眼的贫弱国度,到如今在宇宙空间探索中占据一席之地,电影中中国提供援助的画面虽短暂,却彰显着世界都不能忽略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崛起的事实。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 ) 关于《火星救援》你应该知道的25件事+吐槽

    1. 影片获得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全力支持。剧本有50页的内容都是有关NASA的细节,力求呈现出的宇航员形象和行动符合实情。影片总共拍摄周期大约是70天,其中拍摄NASA细节的内容花了剧组21天时间。 2. 影片中最开始的火星任务正是NASA未来打算实施的。 3. 2015年9月28号,也就是影片在美国上映的四天前,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证据。 4. 原著小说作者Andy Weir是一名专业码农,他甚至编写了软件来精确计算从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时间。 5. 小说作者Andy Weir最开始为了好玩,在自己的博客上免费发表"The Martian"这部作品,后来读者建议他将Kindle电子版发布在Amazon上,当时这部书的价格为0.99美元。 6. 编剧德鲁·高达原计划执导本片,但后来由于忙于拍摄《险恶六人组》而退出了导演一职。后来雷德利·斯科特看过剧本后非常喜欢,甚至推迟《普罗米修斯》续集的拍摄,火速接过导筒。 7.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亲自绘制了一张剧本封面草图,内容是马特·达蒙的角色在火星上说"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我一定要用科学在这个星球干出生天),这张草图在2014年12月5日随美国“猎户座”载人飞船的首次未载人试飞上太空,并围绕地球飞行两圈。 8. 影片搭建了大约20个场景,这相对于其他影片来说并不算多,不过这些场景在工艺上非常精湛。就雷德利·斯科特的作品来说,他在《法老与众神》中用了70个场景,在《美国黑帮》中更是用了多达100个。 9. 影片一开始本来打算在澳大利亚拍摄,但是当地政府不同意,所以没有实现这个计划。后来选择在布达佩斯(匈牙利首都)拍摄,因为当地拥有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摄影棚之一。 10. 剧组真的在摄影棚内种了土豆,并且完全靠其自然生长,用于拍摄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种植食物求生的场景。 11. 影片壮丽的火星景象,取景于约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地仑,最终效果由实景拍摄加CG共同完成。此地曾是另一部火星题材电影《红色星球》的拍摄地。 12. 影片里的一个火星全景镜头中出现了奥林帕斯山(Olympus Mons),这是太阳系中目前为止被发现的最高的火山。奥林帕斯山火山口深约3公里,顶峰高26公里,平均高度22公里,是地球上珠穆朗玛峰的三倍。 13. 火星表面的气压平均为600帕(0.087psi),约地球海平面气压100千帕(14.69psi)的0.6%。因为气压太低,火星上的一个“猛烈风暴”实际上相当于清风拂面。作者Andy Weir承认这是他的小说里最大的漏洞。 14. 剧组发现现实中的火星宇航服巨大而笨重,就像巴斯·光年的飞行服似的。雷德利·斯科特很不喜欢这样的衣服,因此最终的设计在参考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实用性和美观性。 15. 《普多米修斯》中的很多科研成果在本片里得以应用,尤其是宇航服。 16. 剧组一共制作了15件宇航服,供影片中的6位宇航员穿着。 17. 影片没有反派人物,并没有谁会阻止马特·达蒙生存和返回地球,除了火星的自然环境。 18. 这是马特·达蒙和杰西卡·查斯坦共同出演第二部太空题材电影,尽管在《星际穿越》中他们没有在同一个场景里出现。 19. 马特·达蒙原本担心他的角色与他在《星际穿越》中饰演的曼恩博士有太多重复,但导演向他表示这两部电影完全不同。 20. 马特·达蒙的角色在影片后期因节食而身形暴瘦,虽然达蒙愿意为此减去大量体重,但是导演没有同意,所以最后采用了替身。 21. 马特·达蒙的个人场景拍了连续五个星期,以致于他直到电影宣传期才有机会跟其他大部分演员碰面。 22. 杰西卡·查斯坦出演过《星际穿越》,但没有穿过宇航服,而安妮·海瑟薇却几乎是全程穿着宇航服表演的。因此,查斯坦也在海瑟薇那里得到些建议,在宇航服里面穿一件凉爽的打底衣服,不然要热疯。 23. “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在电影拍摄前访问了JPL(喷气推进实验室)和NASA,跟真的宇航员见面,还读完了原著小说。 24. 唐纳德·格洛弗在拍摄自己第一个场景时跌倒了,这个镜头被放进了电影里。 25. 火星营救行动被命名为爱隆计划,这个名字取自《魔戒》中的爱隆会议。巧合的是,演员肖恩·宾在两部影片里既参与了爱隆计划也出席了爱隆会议。 以上内容来自IMDB,部分引用自时光网,由本人整理翻译。 【图文版戳这里】 -----------------------分割线----------------------------- 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系列:(图文版戳这里) 看完星际穿越感觉马特呆萌回不去地球了,坐等黑化……还有劳模姐代父从军了…… 看完蚁人感觉迈克尔·佩纳(斯科特的逗逼队友)好蠢啊,怎么可能是航天精英…… 看完美队2里苦大仇深的巴基,感觉384在这里太阳光了啊…… 看完新神奇四侠感觉凯特·玛拉演的还是同一个人…… 还有那个光头是谁啊…… 电影里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黑人小哥Rich,可我还是觉得他的名字叫Troy啊……记得他在废柴里恶搞过心灵捕手么? 从小看TVB的缘故一眼就认出了演中国航天局高管的男演员,一口港普以为中国观众听不出来啊。 演工程师头头的Benedict Wong在以往的作品里怎么看都是韩裔,但他在本片里严重发福的扮相居然像中国人了。 豆叔近年看来是要摆脱便当帝的称号了,而且他在本片的角色根本不可能会死…… 拯救行动命名为Project Elrond(爱隆计划),魔戒梗(决定摧毁魔戒的爱隆会议),关键是说这台词时豆叔也在场。 电影里Vincent Kapoor感叹Mark一个人会在火星上想些什么,下一秒接Mark抱怨要被队长留下的迪斯科音乐折磨死。个人认为小说里的桥段效果更佳:How come Aquaman can control whales? They're mammals! Makes no sense. (为什么海王能控制鲸鱼?他们可是哺乳类啊!)简直无厘头…… 小说经典原句“In your face, Neil Armstrong.”(尼尔·阿姆斯特朗,我看你还怎么得意!)完美呈现。 呆萌蓄须后一秒变小李…… Mark与地球的通讯对话删减了好多,个人认为全书最大的笑点都出自那里。 节选一段(不翻译了,自行领会): JPL: What we can see of your planned cut looks good. We're assuming the other side is identical. You're cleared to start drilling. WATNEY: That's what she said. JPL: Seriously. Mark? Seriously? 由于电影篇幅的限制,Hermes号一众宇航员的个性和生活细节没有太多地展现,而小说则通过每个人与家人的通讯对话,让这些角色更具人情味。 其中Lewis的老公给她买了ABBA的原版卡带。 Vogel上有老下有小,与妻子的对话里提到的都是家人。 Beck被姐姐质问为何非要负责舱外任务,Beck耐心给她解释了每个人的分工,而且当听到她用过去式提及Watney时,马上纠正了她。可见Beck是个有情有义三观端正的男子。 Martinez与妻子大概是一对年轻夫妇,妻子对他自愿延长任务的决定既责怪又无奈,但同时愿意和他一起熬过去。 Johanssen与父亲的对话内容是最令人震惊的,电影中没有提及这一段(所以我没有剧透哦)。Johanssen提到了队友们密谋的一个计划:如果他们失去食物补给,除她以外的成员便会吞药自杀,将剩余的粮食全部留给她一人(因为她最小只),但就算这样也最多只够维持9个月,如果要在接下来的17个月里生存下去,她只能够吃掉自己的队友…… 网上有一篇对译者的采访,里面译者提到吃人计划只是Johanssen对父亲“为了安慰她老爸的一个玩笑,当不得真的”。这个我并不认同,因为在原著小说中这一段是非常严肃的,而且Johanssen在揭露这个计划前还沉默了几秒,如果不是真的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描写。 为此我在网上找到一篇文章,是娱乐新闻网站HitFix和小说作者Andy Weir做的Q&A(链接),作者承认Johanssen和父亲的对话比较黑暗("It is kind of dark"),还提到这个问题很快就被解决了,所以不会显得很沉重(也就说明吃人计划是真的)。 可能看过电影的观众会疑问为什么结尾的火星任务中会有一个中国人,这是因为中国航天局把太阳神号借给了NASA营救Mark Watney,而条件则是在NASA下一次任务加入一个中国宇航员。 本片可以说是happier ending版的《地球引力》,连高潮部分都有类似元素,这里就不剧透了,只能说:漫威大法好。(可是384很快就要跟队友的偶像作对了耶) Mark Watney与NASA的对话是全球直播的,主管Vincent提醒Mark要注意语言,这时Mark恶作剧地回复了一句话,基本上可以猜到这句话是相当邪恶的,电影在这里故意掐掉了,笑点留给观众自己get。小说中这一段是完整的,而且非常爆笑,准备好了,他的回复是: Look! A pair of boobs! -> (.Y.)

     3 ) 一个人就是一个火星

    9月30号上午在本地一家电影院看的,因为不是周末,又是白天,人不多,但笑声很多。因为对原著太过熟悉,而所有预告片又刷了好多遍,所以看起来就不会有太多“惊喜”,因为真的是非常忠实原著,连坐在我旁边的老婆,还是大半年前看过我初译稿,也不时跟我会心一笑,因为台词都是从书中照搬的。

    预告片里面有一个剪辑是沃特尼触摸屏幕,上面是一对母子……当时我就跟编辑在讨论,是不是改了原著,让他有了老婆小孩,我当时估计的是采取了剪辑手法,把另一个宇航员和他家人通话的片段剪到沃特尼这边来……结果我的估计是对的(这不算剧透吧)。

    另外,有一段预告片里面里奇给几位NASA大佬讲述他的赫耳墨斯机动方案,也是从正片里直接剪出来的,大家可以去看看,特别好玩。里奇这个演员在整个电影里是仅次于沃特尼我最喜欢的,比沃特尼还要逗比,原著里那个狂热但有点显木讷的工程师形象被诠释的极为活跃,也是电影中少有的对原著人物进行性格扩展设计的角色。另一个让我惊喜的角色是JPL的一位吴姓华裔负责人,这个人在原著里是个比较苦逼,被各路老大逼着加速造航天器的角儿,而且有些严肃,但在电影里却是个一脸无辜,加班加到穿着睡衣开远程会议的灵活的胖子。他抖的包袱也都不错。

    电影和原著一样,都是三条线:孤身一人的沃特尼,群策群力的NASA(外加后来的中国宇航局),团结一致的赫耳墨斯船员。书因为篇幅足够,所以作者可以用各种POV来铺陈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电影也尽量还原了这一点,但毕竟时间太短(新西兰公映的版本是141分钟,但是还是觉得短啊有没有),所以会感觉人物的塑造偏薄弱了,特别是赫耳墨斯的宇航员那里,除了指挥官,其他几位如果再能多一点背景和个性的塑造,就更好了(编剧太偷懒了……么)。

    最后不得不说,马特·达蒙的演技撑起了这个电影的骨架,因为原著里的沃特尼是个十分逗比,十分乐观,又十分自信,但更主要的不是超人,而是十分凡人的工程师,这一点上,如果表演的太过火,或是太收敛,都不好,但马达同学的表演,我觉得恰恰好,把原著里的精神表现出了八九分。最重要的是,没往煽情的方向走,从头到尾作为观众,没感到他可怜(但是作为译者,书看了四五遍,我又对每个细节很熟悉,我也不知道我不感到他可怜是不是因为我对他太熟了)。

    上面说编剧偷懒其实是开玩笑的,跟原著相比,火星上的事件和NASA那里奋力帮助的工程师们之间的联系,这些笔墨在书中基本都被一笔带过,或是被沃特尼一阵痛骂给带过了,在电影中却有许多镜头穿插对比,这些看着很爽,也很振奋人心,大有《阿波罗十三号》的风范(还记得里面在地面的候补宇航员在模拟机里面那些镜头吗?)。

    其实在写这些的时候,我又想去再看一遍了。

     4 ) 简单不孤单的火星人

    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超级英雄们都不屑于头脑简单地打打杀杀,他们纠结、思考,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主人公那样审视自己的心灵,每天不问自己三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何处去”就无法脱掉斗篷和战袍上床安睡(一个人!)。岂止超级英雄,几乎所有银幕英雄都越来越苦大仇深内心矛盾的样子,他们嘴里念着深奥阴郁的诗句,争相摆脱肌肉男的形象,试图让自己变成哲学家、诗人、政治领袖和神经病的混合体……

    幸亏还有人喜欢在这个复杂纠结的时代拍简单电影,比如《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比如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火星救援》。

    有了《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珠玉在前,甚至更早时候同题材的《火星任务》、《红色星球》,雷德利·斯科特为什么还要拍一部同样是外太空探险,同样有队员被困,同样表现人类面对未知自然的电影?因为他找到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角度:以积极甚至调侃的态度来讲述这个看似可怕的故事,表现技术力量和科学精神给人带来的坚定信念与勇气。这与诺兰在《星际穿越》中引用的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主题相近,内核却很不相同——在诺兰的电影中,求生欲望与勇气来自于人类的情感,特别是超越时空的父女之爱。在斯科特这里,只有工程师般的计算、推演、实践,只有科学以及人类面对困境激发出的集体精神,才是主人公赖以生还的根本。

    本质上,《火星救援》是与导演当年的经典之作《黑鹰坠落》一脉相承的:尽管一个是冷峻的战争片,一个是轻幽默的科幻片。但两者都不追求深度,主题非常简单直接,以客观呈现的方式尽量淡化导演的主观态度。在细节上则极度追求真实、精确、细致;电影技巧完全为故事服务,不玩花哨。

    《地心引力》、《星际穿越》和这部《火星救援》堪称最近几年最优秀的三部太空科幻电影。在思想深度方面,《地心引力》最出色,它把一个太空站遇险的惊悚灾难题材归结到“回归母体”的主题上;《星际穿越》的主题思想“爱是除了引力外唯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力”其实很模糊甚至可疑,但诺兰这部影片胜在故事的丰富性、把深奥的科学理论融合于情节之中,还有就是诺兰通过对宏大宇宙和宏大事件(人类生存)的描述,把主人公感情提升到了几乎夸张的极富戏剧性的高度——其所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另外两部影片所不具备的;但从质感上说,我认为《火星救援》优于另外两部影片,而这种科幻电影的质感是非常难得可贵,非常高难度的!这种质感,只有在《阿波罗十三号》非科幻影片或《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大师经典中才有。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火星救援》最最出色的地方在于:质感!质感!质感!无论是火星的场景,还是各种太空设备的造型、功用、操作方式,都极其写实、逼真。不像很多科幻电影,为了视觉效果随意做不知所以的夸张设定,追求“智笑愚骇”效果。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技术美感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举个例子,诺兰和斯科特一样,都赞同少用电脑CG,多做实景/模型特效的手法。但《星际穿越》中的飞船(特别是那艘小飞船)在质感上仍然与《火星救援》中的飞船及其他设备有些距离。《地心引力》中的CG使用比较多,质感方面就更差一些,很多场景CG感非常明显——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三部电影中角色在太空舱外行走的场面,哪部更有质感一目了然。今年的《疯狂的麦克斯4》也是以质感取胜的例子,影片中大量采用实景拍摄,特别是追车特效,只用CG做后期优化处理,几乎全是实打实用真人真车拍摄,其质感远超很多华而不实的赛车大片甚至动作大片。《火星救援》也是如此,几乎每个设备每颗螺钉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影片的中近景很多(《地心引力》也是大量的近景特写,但那个故事本来发生在狭小的空间站中),以此来凸显真实感。你极少会看到片中有把远景的设备或物体虚焦掉的镜头,也很少有大幅的镜头运动——一句话,雷德利·斯科特特意把这部影片拍得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原著本来就是这样的风格。

    在三部影片中,只有雷德利·斯科特这部科幻片是积极阳光的态度,其幽默感也来自原作那种可爱甚至逗逼的行文味道。再加上呆萌的马特·达蒙主演,以及单纯怀旧的迪斯科音乐,沉重的故事就变得轻松有趣起来。有些观众可能会抱怨:太轻描淡写了吧,想想马特·达蒙当时的遭遇,他会不恐慌么?他会不思考生存的意义么?他会不胡思乱想么?怎么会那么热情开朗阳光满溢地去克服一个个困难,连点颓废恐惧失控的波折都没有?一方面这就是小说原著的风格,另一方面,以斯科特《异形》《银翼杀手》两大黑色科幻经典的功力,显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从来没拍过喜剧的雷德利·斯科特(好吧,《火柴男人》算有点喜剧味道)看来想尝试一下完全不同于《普罗米修斯》的感觉。在美国正重启太空计划,人类再次热衷于火星的时候,《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显得太人文化太沉重了。多年以来,像《人类之子》这种充满浓厚反思色彩的科幻电影拍了又拍,早年间那些技术感十足的科幻电影却已经少有人继承了。斯科特以科学家特别是工程师的角度入手,拍了这样一部积极简单的作品,其实还是特例。大潮流似乎仍旧青睐有深度、对太空探险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的科幻电影。

    还有人觉得影片仍旧是简单俗套的英雄主义和主旋律那一套。话是没错,但你不能要求每部影片都照着《2001太空漫游》或《银翼杀手》来拍不是?影片中其实也有很多个层面,包括对官僚体系的描写,提到了公关、营救方案的可行性、资金等等因素;事件的广度已经超过了《地心引力》中狭窄的叙事角度。但斯科特采用了一种点到为止的态度,不想让故事和角色停滞下来。我认为用“美式英雄主义”和“主旋律”来概括这部影片都是不恰当的,更准确的关于内核的说法应该是“乐观严谨的科学精神”。还有观众吐槽说,影片中的配角实在单薄,全是标签式的人物。不过你想想,在这样的事件,这样的环境(NASA本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聚集地)中,所有相关人员都表现出热忱、合作、奉献精神不是很正常么——这一刻,他们都是“火星人”!

    诚然,《火星救援》放在雷德利·斯科特的作品中,还无法和《异形》、《银翼杀手》相比。这届奥斯卡恐怕也不会在褒奖《地心引力》后再给如此同质的影片颁个小金人。但对雷德利·斯科特而言,本片证明了他宝刀不老,创作动能仍在!这就足够了。

     5 ) 干净利落,不煽情,恰到好处的主旋律。

    本片可以荣升2015我看过的最佳电影了。情节、细节刻画、节奏、表演、配乐等各方面元素都空前的协调统一,出色的调控让整部片子看起来一气呵成舒畅无比。

    该影片的侧重点在男主角Mark在火星上的生存体验,克服一个个生存难题,辅助以地球上的有关人员对他的营救行动。没有所谓的坏人,没有正义邪恶的斗争,没有任何正义感或者情怀,没有天马行空的剧情和超现实的情节构思。一个如同记录片一般的故事,一部比较朴实憨厚的电影,能够做得如此震撼,非常不容易。NASA这次算是选对人了。对于各方面主题的表达应有尽有,但篇幅不多,做到了浅尝辄止点到为止,干净,利落,简单明快,不说教不死板,却能引人思考。

    科幻片能够有别于一般的英雄电影,就在于能够直接的面对自然和宇宙,能够利用科学知识探索生命,克服那些非人为干扰所造成的困难。有些科幻片将立意定格在人类与外星种族或未知生命的斗争上,那么其实本质上和其他非科幻电影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如同换汤不换药,失去了科幻片所展现的意义,也无法做到新颖和焕然一新。而这部片子就非常好的诠释了一部真正科幻片的主题,只专注于探索、征服、解决问题——这些科幻世界本应该关注的事情上。或许,少了情感和爱所带来的感动,却多了许多发自内心的、有关于真实生命的震撼和赞叹。

    不仅如此,对于男主在火星上生存的拍摄,本片采取了自拍日记式的记录方式。每次发现问题会对着镜头叙述一番,再着手解决难题,解决问题你的行动也同时录影,然后轻松的听听音乐混吃等死,哦不,是等待救援,再然后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继续研究解决……这样一步步的记录发展,有一种纪实片的感觉,同时也有些许轻松和幽默,在去除了沉重感的同时,也给了观众强烈的代入感,不禁会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对于电影的男主角的感受,从“我好崇拜你”到“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做”,对主旨的表达也是很大的提升。

    近些年来的科幻片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着落点在爱和情上的片子太多,让你不哭都不好意思说看懂了这部电影。其实火星救援也太多看而已煽情的地方,按好莱坞的一贯思路,本来应该肆意挥洒泪水,家庭价值、美国精神、男欢女爱、求生本能……每一个点都可以无限放大。令我感到欣慰和惊喜的是,火星救援整部电影对感情的处理相当的轻描淡写。男主角完全没有爱情部分,也是相当罕见的,其他宇航员的感情着墨也非常之少,就连男主在火星上的孤独寂寞的描写篇幅也极其有限。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在就事论事,当然,也有家庭、集体、社会责任等等这些元素,但处理的非常简洁,一带而过,看得我畅快淋漓。

     6 ) 突破与困境

    与《星际穿越》相比,《火星救援》的最大特点就是安守本分。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也正是这种踏实让本片在娱乐效果上令人满意。不是所有人在大周五晚上想放松一下的时候去影院找深刻的。很多时候观众只想看稍微需要点智商的娱乐片就会很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火星救援》是成功的。有着简单易懂的科学知识,自带吐槽模式的幽默男主,还有NASA内部的小争小吵。随着主人公一点点克服困难回到家园,观众得到了很完整又很满足的经历,评价不错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作为商业电影, 有些地方还是差强人意(划掉)不尽人意的。

    首先是人物的塑造。Hermes上那么多的宇航员,每个都是蜻蜓点水,有些模板化。Jessica的表演得给个差评,念台词的时候一点情绪都没有。演坚强的女队长也不能这么演啊,不是说四平八稳就等于有底气。NASA的人也不例外。为了有冲突而冲突,这也是在理解之中。毕竟是“救援”,不仅仅是男主想办法生存那么简单。他要是联系不到地球,种多少土豆都没用。但是人物线索一多,导演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为了快速让观众知道在哪里,每个人物心里想什么脸上就有什么。不够立体。这也没办法,毕竟他们不是主角,做到呈现戏剧张力的作用就好。可是回到主角马特身上,他的个人笔墨其实也没有那么多,都不知道是什么支撑他这么久的,连老婆啥都没描绘,真是史上最坚强单身狗。一般人在那种孤寂的环境下怎么着都会有点崩溃吧,虽然他的毒舌型幽默很有戏,时间久了也会变成平的。

    其次便是动量失衡。本片有着利索的开头,但是故事到后面就开始拖沓,少了动力。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关键情节点的位置
    马特从在火星醒来到被营救,有两个重大挫折,一是压力舱爆掉植物死绝,二是美国的助推器发射失败。两个离的有点近,而且位置摆的特别教科书,恨不得赶紧告诉你到第几幕了。但是助推器发射失败后到结尾之间就没什么重大挫折了。估计这便是为什么第三幕很疲软,全靠NASA那边闹矛盾

    2.一句话总结
    有很多科学知识(所谓硬科幻),但是每段科学用语结束后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你解释是啥意思,来个很明显的一句话总结,点出情节点所需要的选择,生怕观众不懂。那您还费那么多话干嘛,直接给我们那一句话不就得了。观众没有那么蠢吧。

    3. 音乐选择
    除了两首歌是队长的迪斯科音乐以外,至少还有三首歌是导演自己选的,放在蒙太奇里,比如种土豆烧出水那里,CNSA发射太阳神那里,最后马特上航空器拆东西那里,这样得有五首歌都是高动感高节奏的舞曲。我承认至少前三次听的时候我都很愉悦,觉得这氛围掌控的很有意思,但是看到后面还是动感音乐的时候我就有点皱眉头了。这样没有多样性,后面就逗比不起来了,还显得轻浮。

    4. 没事别老鼓掌
    我们来数数片中全场鼓掌的次数:

    -NASA第一次和马特联络上,直播短信(这鼓掌我能理解,我也开心)
    -NASA发射助推器(让你们瞎高兴,刚鼓完就炸毁了)
    -CNSA成功发射太阳神(中国人民表示,敢失败?)
    -Hermes在马特发射之后短暂失联又联系到他,NASA鼓掌
    -马特被成功营救,全世界鼓掌
    -(演职人员表出来之前的彩蛋里又是一堆鼓掌,我就忽略了)

    其实看着银幕上的人全体鼓掌是件特别消耗观众精力的事情,因为我想和银幕上的人一样开心。全片最激动人心的应该是最后的那个鼓掌,是个重要的情绪宣泄,应该让观众得到很大的满足才是。但是由于前面各种鼓掌的稀释和逗比音乐,我明显感觉已经high不起来了。对比《地心引力》,恨不得全片都在压抑,这也是为什么结尾那个镜头如此令人满足。

    5.人文核心和世俗的冲突
    导演基本整个片子都在用各种手段让这个故事显得私人隐秘化,不论是各种镜头角度的切换(Go Pro都用上了),震撼的大远景,真实的声音设计...我们都在跟随马特的孤单旅程,好像我们作为观众是他唯一的见证人一样。我很开心导演没有往全人类的高度上拼命升华,因为这样很本真,很遵从人物。虽然中间有几次脑残的新闻发布会,你用来讽刺媒体也就罢了。可是最后大营救非得要在时代广场,伦敦和北京聚那么多人一起围观庆祝还是挺让我想翻白眼的。瞬间打破观众和马特的默契,一下子就显得闹腾了。再反观《地心引力》,孤单就孤单到底,不要违背你自己的初衷。

    优点还是有的。

    先是马特的表演。他第一次在rover里面用键盘联系到NASA的时候,先是快速喘气,眼睛稍微含泪光,没哭出来,然后再打字,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反应。没有过多哭戏是个大好评。全片只有他的飞行器要起飞的时候他落泪了。用的好。我又要开始黑《星际穿越》了,有时候不是说能哭就是演技好,演技好就是影片好,《星穿》里马修那么能哭,虽然催泪,但是我心里反而就没那么伤心了。这不是编剧第一法则吗,人物在哭,观众就不哭。人物不哭,但是观众心里在流泪那才是高境界。马特的表演没有刻意炫技的倾向,让我觉得很贴心。

    然后是实打实的声音设计。风暴听上去很饱满,没有混进奇怪的东西(很多一般的声效师会往里面混进去狮子的怒吼什么的。听上去很蠢,真的很多人干)。Foley的也很到位。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缺少寂静。全片没有一个超过两分钟没对话/音乐的片段,让我觉得有点轻浮。《地心引力》里有很多绝对寂静的片段,非常震撼。当然了,两个片子的方向不同。一个是突显寂寞绝望和生存的,一个是突显斗智斗勇的鲁滨孙的,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能说是选择不同,表达手段不同而已。这点还是《地心引力》更胜一筹。女主一开始其实是不想活的(女儿挂了),反而是在对抗太空的时候找到了生存动力。而马特是一开始就想活,一直持续到最后,有些单一,人物也没什么成长。

    有好多小细节也不错。比如温室大棚里长出的绿芽上面有一滴水,相信我,这滴水肯定是人为弄上去的,但有了之后银幕就不一样了。只是绿的黄的会单调。还有马特7个月后人瘦了牙齿也变黄了,不像一开始那么洁白,挺有意思的。

    扁平的人物,后半段拖沓的节奏,有点过的逗比是减星的。

    达蒙卖的一手好萌,露的一身好肉,以及太空中飞舞的丝带好评。(WALL.E:学我喽?)

     短评

    2015.10.2 一刷:还是比较喜欢这种风格~而不是星际穿越那种风格~哈哈哈~ 2015.10.31 二刷:出了IMAX3D版本又去看了一次!~还是好赞~哈哈哈

    5分钟前
    • 麦田的稻草人
    • 力荐

    先解决手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然后你就能回家了。

    10分钟前
    • 水湄物语
    • 力荐

    非常喜欢!这些年找一部不洒狗血不煽情的科幻片容易吗。要论科幻气质Ridley Scott比诺兰强太多了。喜剧的外表下是其实是格外正统的硬科幻路数,没有乱七八糟的感情线来喧宾夺主简直太棒。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在求生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强调对地球的执念,高潮甚至都不是回到地球,因为那完全不重要!

    14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並無渲染宇宙的崇高華美,Ridley Scott給過我們一個由性、汗、血、黏液溝成的潮濕太空,現在給我們換一個質樸,沉實,粗礦,禁欲的。從前太空的恐怖在於we are not alone,現在太空的嚴酷在於we are on our own。

    19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本片完美展示了什么叫以逗逼的精神面对惨淡的人生 更加坚定了要做一个有逗逼精神的人 并且在逗逼的道路上找到一个一样具有逗逼精神的人

    21分钟前
    • 点金
    • 力荐

    他是宇航员里最会种土豆的农民,农民里最会拆解飞船的修理工,修理工里数理化最好的学霸,学霸里最懂得求生技能的驴友,驴友中跑得最远的宇航员。他就是马特呆萌,第三次弄丢自己,这次拥有了一个星球成了小王子,也是每日农经的主持人。电影精彩,节奏极佳,最赞的是DTS音效,老雷这几年最好看的电影

    2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最精彩的还是Mark在火星上的生存体验,战胜一个个的不可能。美国英雄主义再次大放送,但因之前细节推陈的铺垫和节奏烘托,虽恶俗却也不乏感人。摄影质感依然保持了RS风,其余的情感刻画极尽精简。好看,但不隽永。3.5星。

    29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很好看的太空荒野求生记,马特达蒙一定是找了裸替他不可棱瘦的下来。另外贵国是有多想赚中国市场的钱,看到国家航天局直接笑出声了

    34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推荐

    这部片子殴打了所有嚎叫“我们要新故事”的片方的脸。两百多年前的鲁滨逊漂流记放到太空拍一样精彩,爱我雷,请长命百岁

    36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又名“火星上的贝爷”。设定是在外太空,却不以卖弄视线为主打,而是扎扎实实走科幻(学)的道路。描写人物时,不煽情不乱扯大旗拔高主题。叙述矛盾时,不预设立场不把意见不同一者设置为反派。咱就好好讲个生存故事,多难得!原著本身牛得一比,改编者和制作者也都是有诚意有能力。点赞。

    41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10 of 10. 除了火星红色的奇妙美景以外,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表达的浅尝辄止:看到了一点官僚主义,看到了一点“no one left behind”,看到了一点美式幽默感,但归根结底,这是关于一个人竭尽所能对抗自然的故事,关于人的无限潜力,关于宇宙的不可抗。这些不可预料在一部丰富的电影里显得单纯而迷人。

    43分钟前
    • Figaro小姐
    • 力荐

    孤独如《瓦力》,求生如《荒岛余生》,乐观如《鲁滨逊漂流记》,逃生如《地心引力》…没《星际穿越》那么浩瀚,一个小火星胜似一个宇宙,逗比程度也不及原著一半,更多的是硬科幻和科普纪实。但说实话,连续三年太空科幻题材,或多或少有些疲劳,拍的又如此工整,无惊艳之笔、也绝非神作。

    4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太空电影可以不拍成一个人孤独战斗的缩影。无论多么绝望都剩下最后一点掐不灭的希望,这点太喜欢了,这种设定也很适合马特达蒙自身。

    46分钟前
    • 72%海盐巧颗粒
    • 力荐

    作为一部靠谱的lifeline真人版,本片以喜庆、欢乐、祥和的风格展现了一位资产阶级话痨斗士扎根火星种植土豆开荒的故事,最后纽约北京浪登三地大屏幕直播那块儿颇有春晚风采。看了本片你会意识到:1.学好指环王,走遍nasa都不怕;2.学好种菜,走遍宇宙都不怕。3.马呆不哭躲起来撸!

    49分钟前
    • ANNA
    • 推荐

    挺好看的,但我不能理解北京群众怎么可能在下雪的天气里放着好好的暖气不要,集体露天围观一个美国人的死活……想了想觉得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我国媒体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植物学家,开创了火星农业的崭新领域,堪称火星袁隆平……大家围观直播时旁边肯定还有人卖同款火星烤土豆。

    51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推荐

    情节紧凑,没有刻意制造的转折,每个人的行为都很合理,没有故意的煽情,几乎避开了我所有的雷点。强烈推荐!

    53分钟前
    • 沈意意要多读书
    • 力荐

    这是一部难得很轻松的科幻片,影片有意弱化科幻片最常见的那些对未来以及未知宇宙的恐惧,而是大谈人定胜天和科学拯救人类。片中有着技术宅独有的蠢萌与乐观(当然,这也与马特·达蒙出色的表演密不可分)。即便影片在情感设定上略嫌套路,却仍能在关键时刻打动观众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你们都以为我死了吧,其实我活得可爽了

    56分钟前
    • 王xx
    • 力荐

    不管是什么类型,雷公总是能拍出一种"我是站在足以俯视全人类的高度思考问题"的浩然姿态,所以,气势营造这事儿除了剧本,更多还得看谁拍,举个反例的话,看看诺兰吧。

    5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非常喜欢!十多年来极少见的味道纯正的科幻电影:细节严谨又不故作高深,特效、场景写实精致,质感棒极了!(这部片子我觉得最棒的就是两个字:质感)上次看到这么细致严谨的太空电影还是《阿波罗13号》呢(抱歉诺兰抱歉卡隆)。喜欢雷爷把这个太空版荒岛余生拍得轻松阳光!可以入我的十年科幻十佳。

    60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