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星际穿越

    星际穿越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14

    主演: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麦肯吉·弗依,卡西·阿弗莱克,迈克尔·凯恩,马特·达蒙,提莫西·查拉梅,艾伦·伯斯汀,约翰·利思戈,韦斯·本特利,大卫·吉亚西,比尔·欧文,托弗·戈瑞斯,科莱特·沃夫,弗朗西斯·X.麦卡蒂,安德鲁·博尔巴,乔什·斯图沃特,莱雅·卡里恩斯,利亚姆·迪金森,杰夫·赫普内尔,伊莱耶斯·加贝尔,布鲁克·史密斯,大卫·奥伊罗,威廉姆·德瓦内,拉什·费加,格里芬·弗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假面骑士W RETURNS 假面骑士Eternal

    • HD中字

      假面骑士W Returns:假面骑士Accel

    • HD

      异界

    • 正片

      千钧一发

    • 更新HD英语

      挑战2023

    • 更新HD

      机械威龙

    • 更新HD

      时光骇客

    • 更新HD

      2001太空漫游

     剧照

    星际穿越 剧照 NO.1星际穿越 剧照 NO.2星际穿越 剧照 NO.3星际穿越 剧照 NO.4星际穿越 剧照 NO.5星际穿越 剧照 NO.6星际穿越 剧照 NO.16星际穿越 剧照 NO.17星际穿越 剧照 NO.18星际穿越 剧照 NO.19星际穿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近未来的地球黄沙遍野,小麦、秋葵等基础农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仰望星空,放纵想象力和灵感的迸发,而是每日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倒数着所剩不多的光景。在家务农的前NASA宇航员库珀(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饰)接连在女儿墨菲(麦肯吉·弗依 Mackenzie Foy 饰)的书房发现奇怪的重力场现象,随即得知在某个未知区域内前NASA成员仍秘密进行一个拯救人类的计划。多年以前土星附近出现神秘虫洞,NASA借机将数名宇航员派遣到遥远的星系寻找适合居住的星球。在布兰德教授(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的劝说下,库珀忍痛告别了女儿,和其他三名专家教授女儿艾米莉亚·布兰德(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饰)、罗米利(大卫·吉雅西 David Gyasi 饰)、多伊尔(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饰)搭乘宇宙飞船前往目前已知的最有希望的三颗星球考察。  他们穿越遥远的星系银河,感受了一小时七年光阴的沧海桑田,窥见了未知星球和黑洞的壮伟与神秘。在浩瀚宇宙的绝望而孤独角落,总有一份超越了时空的笃定情怀将他们紧紧相连……

     长篇影评

     1 ) 时间时间会给我答案

    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宵,
    龙钟之年在日落时光也要燃烧并痛斥;
    要咆哮、对着光明的消泯咆哮。
    ——狄兰·托马斯

    好莱坞电影从来不会劝人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只会鼓励大家起来奋力折腾。所以,即使是一个看上去已经完全没前途的文明,也要赌上最后一丝力气去把这文明中最优秀的人送上太空,用飞船在星空中划出自己的痕迹;即使任务濒临失败,沦落异次元空间,也要奋力挥舞双臂、大声咆哮,去试图影响到似乎遥不可及的三维时空。

    不知道小女孩墨芙有没有听到咆哮声,但莫名其妙突然从书架上掉落的书本也足够吓她一跳了。她认为是鬼魂作祟,而她爸爸库珀则希望她相信科学,告诉她那是重力。

    库珀曾经是NASA最优秀的飞行员,但在这个满目疮痍、百业具废的时代,自己的技能再无用武之地,只好做了个庄稼汉。即便如此,他对飞行的热情也从未磨灭,甚至会在带着孩子们视察玉米地时突然兴起去追逐飞机。只关心飞机的库珀把方向盘交给了儿子汤姆,而汤姆则差点把车直接开到了水里。也许他是觉得现在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场噩梦,想试着通过车与水面接触时Kick一下跳转到上一层梦境去。

    一家四口兴致勃勃的去看球赛,结果因为有大光头放中子弹而导致比赛中止。败兴而回的一家人只好迎着沙尘暴赶路。

    外国电影明星到中国宣传时,国内媒体总想着弄个大新闻,问“喜不喜欢电影里加入中国元素”这类蛋疼问题,骨子里透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不自信。是不是一定要从老外嘴里听到肯定的答案才觉得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真正扬眉吐气了?要是人家老外就是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怎么办,就抵制他们?当然这样尴尬的情形对于本片来说应该不会发生,因为这次导演特意很贴心的加入了中国元素——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防霾防尘口罩。我记得上一次中国元素的加入还是08年的冠希哥和劣质手枪。

    缠缠绵绵绕天涯的飞沙居然在房间里留下了有规律的图形,而且还是个坐标。库珀决定去一探究竟。小墨芙借助杂乱摆放的层层衣物也偷偷潜伏在副驾驶座上,跟着父亲一起去冒险。

    顺着坐标的指引,库珀和女儿找到一个蝙蝠洞。这里竟成了NASA的根据地。库珀在这里遇见了过去的同事布兰德教授,以及教授的女儿艾米莉亚布兰德博士。教授向库珀父女介绍进行中的应对地球危机的计划。

    NASA先前曾派出一只考察队通过一个突然出现的虫洞到外太空去找适合人类定居的星球。目前有三个星球发回了好消息,其中就包括了这只考察队的核心领军人物、地球上最优秀的太空人才曼恩博士。考察队里其他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的照片都给了特写,唯独没拍到曼恩博士,这让人不得不对曼恩的身份这件事格外在意。

    现在NASA希望再派出一只四人小队去这三个星球上一探究竟,曾经的精锐飞行员、如今自己送上门来的库珀自然是作为飞船驾驶员的最理想人选。在库珀等人探索外星的同时,教授也会率领地球上的NASA成员赶制一个类似诺亚方舟的巨型空间站,以便将来向外星移民。空间站的建造工作目前万事俱备,只差一个关键的重力方程。教授承诺与库珀兵分两路,尽快破解方程。退一步来说,即便方程无解,也还有备选方案:与库珀同行的布兰德博士携带了数百个人类胚胎,可以在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上用他们来研延续人类的下一代。

    如果计划成功,库珀的孩子们也能免于灭绝的命运,强烈的责任感让他接受了任务。但是要过女儿那一关却不容易。墨芙极力挽留,甚至搬出了书房里的鬼魂,告诉父亲鬼魂留下了“STAY”的讯息。最终库珀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家人,开车前往NASA的路上,他还是下意识的去探了探副驾驶座,看墨芙有没有再一次躲在下面。可惜这一次车上真的只有他一个人。也许他想的是再一次把爱玩潜入游戏的女儿揪出来,两人嬉闹一番会稍微冲淡离愁别绪。其实在生离死别面前,哪怕是一万个玩笑堆积起来的轻松感,在转身的一刻也会瞬间崩塌。

    库珀走后,教授时常来到他家看他的孩子。别看教授年事已高,照顾小孩可是一把好手。当年布鲁斯韦恩少爷就是他一把屎一把尿喂大的。后来布鲁斯因为变魔术跟人结了梁子被关进监狱,老人家还帮他短暂的照顾了一阵他的女儿。去年跟墨芙和汤姆的爸爸在学院奖上短兵相接的那个小胖子,当年他在外面睡这个睡那个的时候,一双儿女也是由老爷子代为照顾的。一来二去,擅长照顾小孩子的老教授与墨芙混熟了,后者本就天资聪颖,顺理成章的成了他的学生兼助手。

    库珀驾驶的飞船离开地球,第一次与大圆环母舰对接时的背景音乐,或者干脆说就是背景音,听上去很像当年马修麦康纳参演的《超时空接触》里织女星发来的信号音。库珀的团队里除了他和布兰德博士外,还有一个黑人、一个好不容易长出正常形状络腮胡子的男人,以及两个长着大长腿但是整体上看像是大块龟苓膏的机器人。众人前往的第一颗星球是个水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看上去似乎条件相当优越,其实暗藏杀机。这里有着山一样巍峨的浪头,能一下子拍死一个人。络腮胡在这里不幸便当。按理这种出去趟雷的活儿通常都应该是黑人兄弟干的,这次他代为消受了,不过黑人兄弟也不能笑得太早。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这个星球还有着与地球差异极大的时间流逝速度。当库珀与布兰德结束几个小时的亡命之旅逃回飞船时,对其他人来说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库珀只能一边看着这些年来儿子汤姆发来的视频从中感受孩子的成长,一边流泪,试图尽可能挽回一点失去的时光。

    墨芙已经长到与父亲与她分别时的年纪了。他发现教授的重力方程式似乎有问题。自知命不久矣的教授告诉了她关于方程与计划的真相,不久在病床上去世了。墨芙向教授的女儿布兰德博士发送视频通知这一噩耗,顺便告知她真相。

    还有两个目的地要去,然而飞船的燃料却难以为继,两个星球中只能选一个。剩下的三名成员中,两位男性都认为应该去大名鼎鼎的曼恩博士所在的星球,因为这个最杰出的人才所发现的星球一定是最可靠的。只有布兰德坚持要去另外一颗星球,因为那是她的爱人埃德蒙发现的。她相信爱能超越时间空间。最终还是少数服从多数。

    库珀等人来到第二个城市…第二个星球。在曼恩博士的星球上,布兰德接收到了墨芙传来的视频,知道了父亲的死讯,更了解到计划的真相:原来解开方程、建造方舟移民外星从来都只是个幌子。教授从一开始就没对这条路抱有希望。他认定女儿带着人类胚胎去逃往外星是延续这个种族的唯一出路。

    曼恩博士带着库珀去考察自己发现的适宜定居点,却突然发难。事实上当年曼恩博士是因为他男人被拐去演蝙蝠侠了,听说NASA那伙人跟蝙蝠侠很熟,本来想借助他们的力量找到他男人,结果却被派到这个兔子不拉屎的星球来了。他说这里适宜人类生存只是为了肤悠别人来他好趁机逃走。经历一番摔♂跤,曼恩博士打倒了库珀,并抢了他的飞行器,企图与母舰强行对接。强行插入必自毙,权限不够的曼恩博士引发事故,送了自己的性命。在第一颗星球上因为非常谨慎的没有去趟雷而躲过一劫的黑人兄弟终究还是摆脱不了便当的宿命。剩下的两人,虽然靠着库珀精湛的驾驶技术,不可思议的与母舰对接成功并离开了这个星球,但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库珀向布兰德道歉,承认一开始就该听她的去另一颗星球。如今燃料不足,只好冒险借力黑洞。这一方案虽然奏效,但为了减轻母舰的质量,库珀自愿牺牲,掩护布兰德到达目的地,自己则被吸入黑洞。

    被吸入黑洞的库珀进入了五维世界,经历短暂的情绪失控之后,他找到了与三维世界的女儿墨芙的联系方法。他通过书页拨动放在书架上的手表的指针,使得指针呈现出一步两步一步两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的诡异运动,由此向女儿提示自己的存在,并敲打出莫尔斯码来传递信息。他把机器人TARS在五维世界里搜集到的、对于墨芙的重力方程式至关重要的数据传达给墨芙,帮她解决了人类世界的最大危机。放下心头大石的库珀开始享受五维时空里纯精神的非凡体验。这一段有很强的《2001太空漫游》的即视感,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当画面由一团金黄色向环状母舰过渡时,似乎曾有那么一两秒钟出现了Doge……看来就算是进入了五维时空也依然无法摆脱精神污染。

    库珀不知自己在五维时空里呆了多久。当他醒来时,已经置身在基于墨芙的理论建立的巨型空间站上。空间站重现了地球曾经的生态环境。由于空间站里的居民区都是建立在一个巨大圆环的内凹曲面上,所以其景致看起来非常像当年莱昂纳多第一次给艾伦佩姬演示筑梦时那个物理定律完全失效的场景。

    库珀见到了已近百岁的墨芙,墨芙告诉他如今的技术比他当年离开地球时不知高到哪里去,让他快驾驶着最新型的飞船去遥远的星球接他的伙伴布兰德博士。

    ---------------------------------------------------------------------------------------------------------

    库珀进入五维空间那一段,当时也就是瞎看了一下热闹就过去了。后来再回头想,才觉得这段越琢磨越有趣。

    进入五次元以后,原本三次元的一切时间、距离对于库珀来说都可以轻松跨越。但是为了让人的脑子不会过载,所以一次只会载入空间的一部分。库珀的潜意识当然会选择最关键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女儿墨芙的房间。于是我们就看到五维空间成了他家的书架。

    在刚进入这个空间时,库珀是充满恐慌与紧张的,这时候他不会有意识的选择一个时间点去切入,于是他的潜意识会自动载入一个对他而言最刻骨铭心的时刻,也就是他与女儿分离的时刻。乍一看到这一幕,库珀难掩激动之情,不会想太多,只想着竭尽所能的让当时的自己留在女儿身边,于是那条“STAY”的信息成为了他进入这个五维世界后在手忙脚乱之下留下的第一条信息。

    接下来,随着库珀与TARS取得联系,他开始慢慢了解自己身处的时空,并想到了如何去利用它。于是他开始不慌不慢的“布置”起来了。他通过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制造一系列的异象,将自己存在于五维时空这个事实印在女儿的潜意识里,这等于是一种催眠,或者说是光天化日下的incept。这种对女儿潜意识的打磨一直持续着,一直到她放火烧掉玉米地后进入书房。当她再次站在书架前看到异常运动的手表指针时,那些原来她没放在心上的异象突然都涌了出来。这时她就像是集齐了所有证据的柯南一样,一道电光穿过脑袋,茅厕顿开。墨芙在这一瞬间认出了鬼魂就是自己的爸爸,并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到的,而是得益于库珀几十年来对她的暗示。只不过对于身处五维时空的库珀来说,由于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所以一切对他而言都是一瞬间完成的。

    我认为在帮助女儿解决了方程之后,库珀也没有停止与她的联系。电影里演到这里接下来就开始致敬2001然后就是脱离黑洞了。这样表现当然没问题,因为正如上面提到的,五次元没有时间的限制,一切都是瞬间发生瞬间结束的。我倾向于认为导演在这里是把后面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情节给省略掉了,而不是说这些情节没发生过。在五次元,库珀一眼就能看遍墨芙的一生。他用一瞬间就可以向处在各个时点的墨芙发出信息与她交流。所以,在那个方程解决之后,也许每个圣诞节墨芙都收到了爸爸用莫尔斯码打出的问候;当她结婚生子时,在另一个时空看着她的爸爸也用莫尔斯码发来祝福……在她漫长而充实的一生中,爸爸其实一直陪在她的身边,与她分享着心情。最后,爸爸终于回到了她的身边,与她的手握在一起,为她辉煌又幸福的一生画下完美的句点。亲眼看着宝贝女儿成为受人敬仰的科学家,过着儿孙满堂的温馨生活,最后无病无灾的走完这一生,这不是痛苦,这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应该是带来天大的成就感的事。这次星际之旅让库珀成为了真正的人生赢家。

    诺兰的电影给人的感觉大体上就是黑又硬。这里的硬我说的不是科幻设定,因为我在这方面实在没什么发言权,唯一能看出来本片不符合科学的一点就是两个配角领便当的顺序有点问题。我所说的诺兰的硬是一种气质。同样是拍科幻,诺兰的电影没有别人家那种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光鲜与华丽,相反却显得笨重、古拙,就像是工厂里的一台看上去陈旧但却不断发出隆隆声来宣告自己还充满活力的机器。当年第一次看诺兰电影里的蝙蝠车,觉得这玩意怎么这么像一大坨鼻屎,怎么会有造型这么怪的车子。可是看习惯了以后就觉得这才是最帅的座驾,当它开过时,其他的车,无论多么豪华名贵,好像都会因为被它的气劲拂过而瞬间融化或者至少是瘫软。

    这种黑又硬的感觉主要来自于诺兰在拍摄手法方面的传统,比如坚持用胶片、不用绿幕、喜欢做那些黑又硬的模型等等。本片中还有个设定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传统。如今化妆技术非常先进,一个角色进入成年之后,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通常都会由同一个演员扮演。高超的化妆技术配合后期动画特效,让年轻演员的老年妆几可乱真,同时还减少了观众在辨认角色方面的障碍。如果让我去拍,我很可能让杰西卡查斯坦继续出演老年的墨芙,我估计她自己也会愿意挑战一下这种角色,而本片却另外找了艾伦伯斯汀来扮演老年墨芙,算是比较回归传统的一种手法。不过这个似乎也与制造悬念也有关系,因为老年墨芙在电影一开始就登场了,如果被观众看穿了身份,那后面的紧张感就会大大降低。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个个人风格很强烈的导演,他的风格就是我上面说的,黑又硬。由于只是硬,并不尖锐,所以在有的观众眼里他会显得与其他商业片导演没什么区别。这我倒觉得不是什么坏事。我从来也不觉得拍商业片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让自己的作品受欢迎没什么错,只要不是故意媚俗就好。商业片大多对观众比较体贴,所以我一向都很有亲切感。本片总体来说,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同样的风格被延续下来了,但是以前似乎被刻意压抑的亲情戏份在本片中得到了更直观的展现。感觉好像诺兰原来是个不喜欢谈情说爱的酷小子,随着年岁渐长,慢慢的在说些温柔的话时也可以不那么拘谨了。我个人觉得本片两大泪点一是库珀临行前抱着一丝期待翻副驾驶座上的衣服,还有就是最后老年墨芙握住父亲的手说,“Because my dad promised.”简单的一句话把亲人之间那种彼此依赖的感觉完美的传达出来了。

    最近还有关于这电影是不是神作、诺兰能不能称为“诺神”这一类无聊的讨论。这个我没什么发言权。但我特别看不惯一些观众一副他是诺兰他大爷的教训口吻,为了论证诺兰不是所谓神级导演也是蛮拼的。这部分观众朋友瞧不起诺兰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他是拍商业片的。就算是这些人觉得拍商业片的能力不能作为衡量所谓神级导演的指标,但在这方面有出色表现也不该成为减分项。我倒是觉得就因为是拍商业片的反而更有机会成神。神的特点是他的思想能让最屌丝最粗俗的小老百姓都听得明白而且心悦诚服。理论体系严谨完善但是曲高和寡的不是神,是教授。

    但我也不太赞同随便就给导演封神什么的,主要是如此一来会把些原来听上去很神圣的称呼给叫贬值了,而且也更显出粉丝群体的盲目性。诺兰导演也有自己的偶像,他的偶像很多都是现在差不多公认的神级导演,他就是在这些导演的激励之下走上现在这条路的。诺兰本人是不是神级导演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有人 因为他而爱上电影,并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受他的启发和激励而投身电影。

     2 ) 《星际穿越》深度全解析|观看烧脑科幻神作,请务必读懂细节!

    「时间轴」

    编者按→剧情梳理→概念解释→最烧脑的时空悖论

    →平行时空→细节全解析→无人机寓意→关于科幻片

    📎文章稍长,建议先转后看

    编者按——

    有些东西乍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其中蕴含巨量的信息。

    《星际穿越》整部影片的画面可谓精简到极致,往往单一的空间站、巨大的星体、漫长的黑夜,无边的孤独,就构成了完整的镜头。然而,星际穿越每1分钟的镜头耗价高达97.6万美元,所有的信息都隐藏在极致的简约之后

    这种宏大的内敛和克制,有点类似老刘对三体的描写:

    它的海量信息是隐藏在深处的,汪淼能感觉到,但说不清。他突然悟出,《三体》的不寻常在于,与其他的游戏相比,它的设计者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游戏的设计者都是尽可能地增加显示的信息量,以产生真实感;但《三体》的设计者却是在极力压缩信息量,以隐藏某种巨大的真实,就像那张看似空旷的天空照片。

    庞杂精细并不等同于内涵丰富,而恰恰是删繁就简的克制,放大了科幻本身所含的哲学命题对观众的冲击力,令剧情更加烧脑。

    更遑论这部电影着力描写一个五维时空,远远超出了作为三维存在的我们的认知极限。

    我们试图理解五维,相当于蚂蚁试图理解球体,只是平面圆模样的投影。而且,即便蚂蚁知道了球体并非如投影表现是个平面圆,那也没办法想象球体本身。

    同理,三维的因果律根本无法解释这部影片的时空关系。如果就是头铁,就是要用因果律,那么必然陷入时空悖论,脑细胞死一大片头秃成灯泡也决计想不明白。

    1 / 7

    剧情梳理

    在正式分析《星际穿越》的烧脑细节之前,咱们先回顾一下剧情:

    地球陷入末日危机,各类农作物患枯萎病,人类面临肆虐的沙尘暴和大饥荒,眼看走向灭亡。

    前NASA宇航员在家务农,也就是男主库珀,他接连在自己的最爱——女儿墨菲的书房发现奇怪的重力场现象:书无故掉出书柜,天花板掉灰尘,摆成特殊形状。

    女儿将灵异事件理解为幽灵,但男主不相信幽灵的存在。

    之后男主破译灰尘密码,得到一个坐标,然后带着女儿前往,发现坐标所在地是一个科研机构。

    在那里男主认识了老教授和他女儿布兰德博士,并得知,前NASA成员仍秘密进行拯救人类的计划

    他们发现“虫洞”另一端有3个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于是,男主和队员上路,去确认究竟哪个星球适合作为人类新家园。

    此时教授有两个计划,A计划是得到地心引力算法和黑洞数据后建立空间站拯救地球所有人。B计划是抛弃地球所有人带受精卵移民外星球。

    教授让男主先去执行计划B,约定男主传回黑洞数据的时候自己也研究出来引力算法,然后再执行计划A。而实际上教授认为计划A是不可能实现的。

    男主与女儿告别,而女儿说自己解开了书架掉落书本的密码,是“stay”,但男主还是走了。

    男主和另外3个队友踏上了穿越星际的旅程。他们穿过虫洞到达银河系以外的新星系。

    在虫洞中,他们看到了时空畸变,布兰德还和时空畸变中的“他们”“握了手”。

    在这个新星系中有1个黑洞卡冈图亚 (Gargantua)和3颗可能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分别是米勒星球、曼恩星球和艾德蒙斯星球(以首批登陆星球的科学家名字命名)。

    他们选择的第一站是离他们最近的米勒星球。

    米勒星球处在黑洞引力范围零界点的附近,由于受到黑洞巨大引力的拉扯,这颗星球的时间变慢了,它的1小时相当于地球的7年

    用切入米勒星球轨道的方法登陆要耗费很多的地球时间,到那个时候有可能地球的人类己经灭绝,无法实现人类移民的A计划。

    于是库珀想避开时间畸变区,进入和米勒轨道平行的轨道,到达米勒星球上空,直接登录,然后带回样品资料返回空间站研究。

    按此计划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只需要约两年时间,但缺点是更费燃料。

    他们留下了罗米利在空间站研究黑洞,其余3人——男主库珀、女主布兰德和队友多伊尔去探索米勒星球。顺利登陆。

    但这颗星球,除了汪洋,什么都没有。

    因为这颗星球靠近黑洞,黑洞的引力拉扯潮汐,因此产生巨浪。

    巨浪的周期差不多是一个小时,而布兰德行动失误,花费了余外的时间,导致队友牺牲和飞船故障。

    他们多花了一个小时排水才让飞船重新启动,在第二次巨浪来之前,惊险逃生。这次行动,他们付出了地球23年时间和队友牺牲的惨重代价。

    与此同时的地球,时间已经过了23年,男主的女儿长大,成为教授的副手。

    教授临死前告诉墨菲,他早就解开了方程,但是黑洞数据不可能得到,所以一开始就只有殖民外星球的方案B,地球人只能等死。

    镜头再回到太空。

    因为此次行动的失误,飞船燃料不足,所以接下来的行动只能从余下的两个星球中选一个,以保证剩余足够的燃料返回地球。

    在路线选择上,库珀认为曼恩星球的数据更可靠,而布兰德认为曼恩星球和米勒星球一样,都在黑洞附近,不可能产生奇迹。

    于是俩人产生分歧,男主觉得布兰德想去艾德蒙斯星球只是因为她男朋友在那儿;而女主认为男主只想自私的返回地球和女儿团聚。

    实际上,男主的目的是实现A计划,救更多活着的人,当然也包括女儿墨菲。

    不过,布兰德在米勒星球犯的错误导致她没能赢得这场讨论,只能按照库珀的意见去了曼恩星球。

    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上次女主犯错,这次轮到男主。正如布兰德所说,曼恩星球没有奇迹。所有的数据都是曼恩为了让自己获救而伪造成的。

    曼恩一开始就知道A计划无法实现,因为无法进入黑洞获得黑洞引力数据。

    为了偷飞船逃生,曼恩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包括给机器人设置自曝程序炸死那个独自在空间站研究黑洞23年的黑人科学家罗米利,把男主骗出去杀掉。当然我们的男主没死成,反而向女主传递消息并获救。

    女主开飞行器救男主的时候,曼恩偷飞船前往空间站,但空间站爆炸,曼恩领盒饭。之后男主利用高超的驾驶技术救回空间站。

    此时男女主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他们沉浸在胜利的善悦中时,突然发现空间站己经滑入了黑洞的引力范围。

    想要逃出生天,别无选择,他们只能利用黑洞的「引力弹弓效应」,将空间站射向艾德蒙斯星球,否则将被黑洞吞食。但代价是机器人塔斯和库珀作出牺牲,与空间站分离。

    分离瞬间,女主get到男主的大爱。

    话说男主进入黑洞经过奇点,竟然神奇的活了下来,并进入一个奇异的空间,也就是“他们”在五维空间里放置的三维化空间,俗称「超立方体」。

    在这个空间中,若干个四维空间不断重叠,重合在一起。男主可以任意切换到一个四维空间中。

    他在超立方体中看到了女儿曾经的生活,想到自己被困在这么个鬼地方,拯救世界的任务也没完成。特别后悔,早知道当年自己不走了,留在地球陪伴女儿长大多好。

    于是通过引力按规律移动女儿架子上的书,书掉在地上,就是影片开头幽灵和密码stay的秘密。

    女儿破译出幽灵留下的讯息,劝说当时的男主不要走,但男主不听。过去在未来还是按照原本的轨迹发生了。

    然后,同在五维空间的机器人发来消息(虽然机器人和男主在同一五维空间中,但高维规则,彼此看不见,只能通话),告诉他拿到了黑洞数据。

    男主此时悟了。觉得“他们”就是未来的地球人,地球有救了,于是给立方体里的另一个自己传递灰尘坐标(对应片头屋里掉落灰尘),再通过自己送给女儿的表的指针,用摩斯密码,把黑洞数据传递过去。

    这种默契,这种心灵的感知,就是爱。根据影片设定,爱是可以穿越宇宙时空的一种特殊力量,没有任何证据,但是你知道爱就在那里。

    镜头再来到另一端的地球。

    墨菲拿到量子数据后解开引力公式,找到拯救地球人类的方法。

    然后超立方体消失,库珀穿越黑洞和虫洞,返回太阳系。

    其中,在库珀穿回太阳系的过程中,他看见了当初进入虫洞的他们自己,并且在时间畸变中和布兰德“握了手”。这也证实了库珀所说了“他们”其实就是“我们”,是未来的人类。

    由于黑洞和地球的时间差,墨菲己经成功建造了四维空间站,将人类移民到了太空站。空间站也在土星附近(方便穿越虫洞),因此,库珀和塔斯被空间站发现并且获救。

    男主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来到墨菲建造的空间站。

    此时地球时间己过百年,库珀的地球年龄己经124岁了,而实际年龄只长了几岁。与此同时,他的女儿墨菲己经是一个将近100岁的老太婆了。

    当他用37岁的身体,看到已经百岁高龄、儿孙满堂的爱女,他知道自己赢得了时间,却失去了陪伴爱女成长的最宝贵的经历。墨菲告诉他,人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女离世,要他去外太空寻找跟他一样年轻而孤独的布兰德。

    于是库珀和机器人塔斯偷开一辆飞船,去往艾德蒙斯星球,再次飞向不可知的太空…………

    影片最后,女主抵达艾德蒙斯星球,并摘下头盔,预示人类文明将在新的家园延续下去。

    2 / 7

    概念解释

    解释几个概念:

    ①引力弹弓效应:

    宇宙飞船利用行星的引力场来达到加速的目的,行星的引力就像弹弓一样把宇宙飞船弹射出去。类似小时候玩过的弹弓,我们用力的往后拉皮筋,再一松手它便会快速的弹出去。在电影中到应用就是,让黑洞把他们拉近到经过计算的临界点,飞船瞬间点火,利用引力弹弓效应,把飞船射向新的星球。

    ②螺旋式下降减速

    影片中飞行器在广阔的海面上进行螺旋式下降,这是因为螺旋式下降要比直线下降距离长,在急速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延长下降距离,也就是延长空气对飞船的阻力时间,达到大气对飞船下降阻力的持续,从而减缓下落的速度。

    ③奇点

    奇点就是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

    奇点,是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存在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一系列奇异的性质,无限大的物质密度、无限弯曲的时空和无限趋近于0的熵值等。现代任何物理数学定理在奇点上都失效。

    ★3 / 7

    全片最烧脑的时空悖论

    先分析一下大家最困惑的「时空悖论」问题。

    提前声明,几乎任何一部有关时间旅行的科幻片都逃脱不了时空悖论的讨论。这里只是结合影片所涉及的高维时空关系而言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家用三维因果律思考时间旅行,必然陷入时空悖论的死循环。

    比如,为什么地球人类被拯救,是因为未来人类帮忙放置虫洞;为什么未来人能够放置虫洞,是因为地球人类被拯救后繁衍成高维文明。

    按此思考,电影的因果链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根本没办法厘清。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虽然这是逻辑严密的闭环,但受低维局限,我们只能看到这个逻辑链的投影,就像最开始我说过的,蚂蚁只能看到球体的平面圆投影。

    既然我们认为它是无解的死循环,那么影片对我们而言始终存在时空悖论。我们越深入思考,越觉得电影建立在BUG上,一方面这非常不符诺兰导演的职业操守,另一方面难题想不通真的很令人抓狂。

    但这一切真的是无解的BUG吗?

    要知道,导演着力表现的是一个五维空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式的时空穿梭。

    如果说三维空间中的时间是一条不可逆的直线,那四维空间中时间应该就是一个平面,五维空间中时间就是立方的状态。

    也就是说五维空间中的时间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随意塑造形状,比如把不同方位上的少量的时间堆积起来变成更大的时间,把大量的时间拆分为小块,扔在不同的方位。

    整部影片因为高维度设定,因此根本无法适用三维因果律。我们必须跳出三维的思维模式。至于怎么跳出,其实导演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理解影片时空关系的题眼,“只要有可能的事,就一定会发生”。

    这个有点像「宿命论」,在三维世界里形而上学,但却可以解释五维的时空逻辑。

    明确3点:

    1、三维的时间是一条线,具有因果律(不适用高维时空)。2、影片不存在平行宇宙的概念。3、时间线不允许有悖论产生。

    想理解五维时空关系,那么,不要追溯它因何发生,其果为何,这是无解的死循环。你只需要知道,已经发生的,就是原本应该发生,也是必然会发生。

    举个例子,墨菲小时候遇幽灵的情节,按直线式因果律思考,很容易理解成男主库珀穿越到未来,向过去的女儿传递信息。

    这样想是错的,因为无论在哪个维度,人类都不可能改变历史。虽然墨菲小时候遇到未来的男主,但这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在过去这是已经发生的,所以在未来这是必然发生的,那么事情原本就应该这样发生。

    对于未来人类来说,他们做的并非改变历史,而是按照历史发生的事情做了他们该做的而已。

    之所以未来人能这样做,是因为高维度的人类能够看到低维度人类的过去将来,就像编剧能看到角色的人生轨迹。编剧想要修改一下,所以在某个节点放上关键事件,改变了整个轨迹的方向。

    再比如,电影中枯萎病威胁下的人类可以视作当前处于某种绝境中的蚂蚁,如果溪水淹没蚂蚁的窝,蚂蚁只能等死,这时,一个普通人类发现了,直接把溪水改道,从而让蚂蚁能够顺利转移,在蚂蚁看来这个人类就是高维度的生命。

    虽然蚂蚁的未来被改变了,但人类并没有改变历史本身。

    在五维空间中,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所以蚂蚁是怎样成为人类的这个因果律问题在五维空间里根本没有意义。

    4 / 7

    影片不存在平行时空的设定

    为了搞清楚因果律导致的时空悖论,很多人会从平行时空的角度思考。

    平行时空有点类似诺斯替主义。博尔赫斯在《环形废墟》中指出分有说,认为宇宙模型是数轴式的向两端无限的延伸,而原点可以在任何位置上。

    用平行时空这个概念确实可以解释时空悖论,然而实际上,星际穿越导演根本没有设定平行时空这个存在,不涉及无限衍生时空。

    而且结合影片内容来讲,未来人类完全没必要拯救它的平行时空,就好像指数级分裂的细胞没必要对母细胞念念不忘。

    星际穿越的故事只在单一「场」发生,无论五维还是三维都隶属于同一「场」。

    5 / 7

    细节全解析

    除了上面我提到的时空悖论问题,《星际穿越》还有很多小细节值得解读。

    Ⅰ- 为什么影片中飞行器在太空里一直旋转?

    用旋转产生向心力模拟地球引力。

    飞船在旋转过程中,恰恰产生的就是这样一种惯性离心力。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惯性离心力可以代替重力。根据影片叙述,旋转可以让飞船产生与地球表面相仿的重力,这就让宇航员在太空中找到如履平地的感觉。”

    “对于星际航行而言,重力不仅是舒适需要,更关乎生命健康。”长期失重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宇航员肌萎缩、骨疏松等问题,因此制造“人工重力”是必要的。

    Ⅱ- 为什么老教授觉得不可能获得黑洞数据,以及为什么男主进入黑洞没死?

    根据霍金的理论,别说进入了,就算接近黑洞的人都会被黑洞的超引力给撕碎,但在基普索恩看来,对于黑洞我们都只是通过无穷多的数据来证实,但实际上黑洞到底怎样是无从得知的,所以基普索恩黑洞理论,最后男主和机器人TARS都活下来了。

    Ⅲ- 老教授的公式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临终前说自己撒了弥天大谎?

    由于地球上爆发了非常严重的枯萎病,为了避免灭绝,人类需要离开地球,在宇宙中寻找新的宜居星球。对此,老教授制定了两个计划。计划A,把全人类带离地球,并送到其他的宜居星球上生存。计划B,出去寻找宜居星球的宇航员不再回来,他们携带的人类受精卵将会在其他星球上开始新的生活,地球上的人类只能自生自灭。计划A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想要实现需要解决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全人类转移到太空中?

    多年前出现的引力异常现象,引起老教授的注意,他意识到引力可以被控制。如果引力能够被控制,把全人类以及巨大的空间站送入太空中就不成问题。老教授一直在研究引力方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了解开了这个方程的一半。

    由于无法调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个引力方程还无法使用,需要黑洞的内部数据,需要了解奇点才能完全解开方程。然而,黑洞的事件视界把黑洞内外的时空隔开,禁止外界观测者看到黑洞的内部,位于黑洞中心的奇点不会裸露在时空中。无法获取黑洞的内部数据,这意味着引力方程是不可能完全解开的,所以控制引力也就无法实现。

    老布兰德教授早就知道了这一点,但他对大家隐瞒了。他对外声称自己很快就能完全解开这个方程,只要找到宜居星球,人类很快就能搬过去。他深知让人类联合起来牺牲自我和家人去拯救其他人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向大家撒了弥天大谎。

    自始至终,A计划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个幌子。老教授选择泯灭了自己的人性,试图以B计划来使人类种族能够在宇宙中延续下去。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一点,只有先前出发去寻找宜居星球的曼恩博士知道。

    当然,PlanB也不确定最终能否实现。

    一开始知道真相的教授真实目的就是执行PlanB,而实际上他本身对这PlanB能否实现也是怀疑态度的(后面教授第一在基地见到墨菲的话中有暗示“自己不确定女儿是死是活,但每次去录想说的话会让自己好过一点,支撑自己相信他们活着的是老头的信念”),光靠传回来的数据是没法判定哪个星球宜居的,但与其等死还不如让女儿去外面冒险一次,这就是老头不断重复那首诗的意思。

    不过,由于卡冈图雅黑洞的奇点是一个温和的奇点,库珀得以安全进入黑洞中,并把黑洞的奇点数据传送给他的女儿。最终,获得黑洞内部数据的墨菲在老教授的研究基础上解开了引力方程,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Ⅳ-为什么宇宙探险小分队先去了米勒星球?

    三个星球距离黑洞的远近顺序是米勒星球、曼恩和埃德蒙斯。而且从数据的传递来看,米勒是很可能宜居的。而他们从虫洞出来后,首先就会先利用黑洞的超强吸引力,登陆米勒星球,节省燃料。而米勒的重力是地球的130%,是距离那个黑洞最近的星球,所以就不难解释在那个星球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巨浪,因为牵引力因素产生大规模潮汐。

    Ⅴ-为什么优先选择曼恩星球而不是埃德蒙斯星球?

    首先是因为从信号上来看,埃德蒙斯信号已经断了,而曼恩信号还在继续,其次是因为曼恩履历更牛掰,所以理论上最可靠,最后是因为在经过米勒星球的折腾,原来的燃料已经不可能支持他们在探险完埃德蒙斯星球后再次返回地球,而男主是想全家团聚的,还有就是从男主的心理来看,女主布兰德是有私心的,因为他的男人可能还在休眠。综合考虑,最后选择了曼恩星球。

    Ⅵ- 曼恩为什么要杀死男主?

    首先曼恩不想死,“对人的思念是人类无法逾越的障碍”。曼恩传递「自己所在的星球是宜居的」这个虚假消息给地球,目的就是让地球派人过来,那么自己就有机会返回地球。曼恩星球的引力是地球的70%,所以有的冰川漂浮在半空中,女主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去也不会崴到脚。

    至于为什么曼恩知道男主计划返回地球还要杀男主呢?这是出于英雄主义,如果男主把曼恩为求生而传递虚假消息这件事告诉地球上的人,他哪里还有脸活下去,不得被唾沫星子淹死。所以曼恩打算自己一个人回去,然后去用一个谎言去圆另外一个谎言。

    Ⅶ- 罗米利为何会被炸死?

    曼恩探索星球带的机器人基普拥有真实数据,为了掩饰自己的谎言,曼恩就让机器人报废了。并且在报废机器人时,曼恩设定了自毁程序(最后男主在修TARS的时候,TARS开的那个玩笑,说明机器人是有自毁程序的),如果罗米利修理机器人并接触真实数据,他就会被炸死。人类指纹能够修复机器人数据,所以罗米利摁下指纹的同时,被炸上天。

    Ⅷ-曼恩飞船在没有锁定对接时,为什么打开舱门爆炸了?

    曼恩在驾驶飞船方面经验不如男主,所以没有对接成功。飞船内有恒定气压,强行打开舱门就会有气压差,压强过大。

    Ⅸ-男主利用引力弹弓效应送女主出黑洞时,为什么分离飞行器?不能一起离开吗?

    一是燃料不够;二是牛顿第三定律,飞船需要通过分离飞行器反向推进获得足够动能。而分离飞行器只能手动操作(自动操作系统在曼恩不完全对接后开舱门毁掉了);三是黑洞是温和黑洞,因此存在获取奇点数据传回地球拯救人类的可能性。男主抱着一线生机和机器人塔斯一起进入黑洞。

    Ⅹ-分析男主给女儿留下stay、航天局坐标和奇点数据的情节

    传递stay信息的时候,男主以为plan A注定失败,地球人必死无疑,因此后悔离开女儿来冒险了。

    后来男主跟机器人联系上,TARS告诉男主收集到黑洞数据,有了这数据就能实现plan A。另外,TARS说“他们”并不是让男主来改变历史,所以男主必须让自己到NASA去,毕竟如果当年没有去NASA就没法实现plan A。所以男主在超立方体内向女儿传递航天局坐标和黑洞奇点参数,就像之前发生的那样。

    Ⅺ-男主是如何破译沙子坐标的?

    墨菲一直坚信在她的房间里有个看不见的人(幽灵)向她传递信息,对于书柜的异常,她尝试用摩斯码去破译,而男主则认为“书柜可不会来跟你交流什么信息”。到了棒球赛那天沙尘暴,父女俩同时目睹了房间里沙尘掉落的异象,之后男主发现异象是由重力异常造成,在墨菲摩斯码的提示下想到二进制,进而得到NASA的地理坐标。

    用薄厚不一的沙子来表示坐标,也就是二进制码,粗线=1,细线=0。(不适用于现实,只是电影的表现手法。库珀还对墨菲说“是你引导我(找到了这个答案)”,这使墨菲认为父亲的离开是她一手造成的。既然地理坐标是有用的,那她破译的“stay”信息应该也是有明确目的,所以她试图用这个信息阻止男主离开。

    Ⅻ-地球上的重力异常现象咋回事?

    男主在超立方体中努力对应地球时间线时合理的前后误差。因为时间线是平铺的,所以他对表针操作的影响很有可能溢出到其他的时间点,导致近期时间线内经常发生重力异常事件。

    6 / 7

    解读无人机的寓意及其它

    影片一开始无人机出现的作用:

    1.解释背景,航天局已经解散10年时间;

    2.悬念男主身份(此时并没有亮明),高端科技男;

    3.暗示男主家附近有重力异常现象出现

    无人机的隐喻:

    男主和两个孩子开车去学校,发现了一架印度的无人机。男主抓住了它,拆了它的电池,这时墨菲一脸不高兴地说了这句台词——

    Can’t we just let it go?

    我们放过它不行吗?

    其实无人机代表男主自己。当时,地面控制中心早已关闭,无人机默默飞行了10年,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是男主,它可能会永远飞下去。

    无人机是孤独的、无助的,它在寻找什么(looking for something),浪漫而凄凉。墨菲对对一架无生命的机器有些许同情之心,然而现实是冷酷的、无奈的。

    男主等人的太空探险也是一样。他们同样在寻找,同样是孤独的。他们穿过虫洞之后便杳无音讯。按照地球时间,仅仅在米勒星球,他们就度过了23年。

    人们只知道他们在宇宙深处飞行,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随着时间推移,男主库珀成了一种记忆。

    儿子Tom在视频留言里,同样也说了:

    I guess I’m letting you go.”(我还是让你走吧。)

    这是重要暗示,和墨菲之前的话相呼应。

    面对现实(他们可能早已遇难,永远回不来),地球的人们只好让他们远去。在这个结构里,男主库珀和无人机的命运重合,无人机隐喻男主自己。

    拉撒路计划的隐喻:

    男主一行人的太空探险活动被老教授称之为拉撒路计划(Lazarus)。拉撒路是圣经中记载的死而复生的人物,他已经死了,但耶稣断言他会复活。而四天后他竟然真的从山洞里走出来,证明了耶稣的神迹。

    死而复生,隐喻了进入黑洞的男主将会生还,以及末日的人类终将存活。

    三个星球的隐喻:

    米勒星球:这个星球上引力大于地球,大气稀薄,整个星球表面布满了水。这是暗示在生命诞生前古老的地球

    曼恩星球:大气氨含量高,地表冰封,这是暗示毁灭后重回冰河世纪的地球

    艾德蒙斯星球:人类历经千辛万苦寻找的最适合生存的尚未被破坏的完美星球,也就是说纵使人类能够穿越星际,在千亿个星系中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还要那个最适合的阶段才行,这是多么苛刻的条件才能匹配到。

    隐喻/暗语:当我们居住在这颗行星时,我们的任何破坏都会让这个家园在逐渐消逝,想要找到一个替代品的可能性很低,所以要珍惜我们的这颗星球。

    7/ 7

    当人们迷恋科幻片时,人们迷恋的到底是什么?

    科技因建立在不可辩驳、抽象的科学原理之上,所以大多数人只能隔着壁垒,远远张望,终生都难以踏入。

    科幻电影却打破这个壁垒,在大众与艰涩难懂、生人勿近的科学奥义之间搭建起桥梁。

    芦苇般的人类,却试图用弱小的命运挑战庞大的未知,想要在此岸眺望彼岸。当远方的存在横亘于前,人们不免产生一种莫名无措的抽离感,就如同在时空荒芜中被紧攫住呼吸,陷入久久的怅然若失。

    当人们迷恋科幻片时,人们迷恋的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除了直观的美学感受,比如历史化为乌有的幻灭感、命运的渺小,岁月的逝去,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就像冰冷的钢甲和无情的科技怪物内里,那些柔软温情的人性,以及生死绝境里的希望之光

    优秀的科幻使人们感受到宇宙、生命等命题之宏大,让人们暂时抽身于冗杂的生活,仰望星空怀疑思考人生)

    不过嘛,似乎,绝大多数优秀科幻片都是人家国外滴……国内科幻电影一直都半死不活,稀松且参差,好像能拿出来说的只有《流浪地球》一部。而且,大家对国产科幻片的态度就像对国足一样,千言万语,不如一句呵呵。

    事先声明,这里没有崇洋媚外和拉踩的意思。

    国内也想做好科幻片的,钱花了不少,特效也及格,但就是事与愿违。比如某堡垒,披着科幻片外衣,继续讲赤裸煽情狗血演技炸裂的故事。

    为啥呢?科幻片差在哪呢?这是个大问题。

    下面一段话很有意思:

    在一项著名的实验中,科学家把电极连接到几只大鼠的脑部,大鼠只要踩下踏板,就能制造出兴奋的感觉。接着,当他们让大鼠在美味的食物和踩踏板中二选一时,大鼠宁愿选择踩踏板。这几只大鼠一次又一次踩下踏板,直到因为饥饿和疲惫而倒地不起。

    出品方低估了自己电影品质的劣质,也低估了市场的审美,同时一大群投机者掌权影视市场横行霸道。

    投机者掌握了盈利秘诀,于是不断生产迎合观众口味、能煽情、模式单一的片子,观众看一次爽一次,就像踩电极踏板的大鼠一样。

     3 ) 老者应该咆哮,不该坐以待夜。

    标题引用的是在电影中频现的台词,源自威尔士诗人Dylan Thomas的最有名的一首诗《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着实令人震撼。港版的翻译原话记不太清楚了,也不知道国内版本会怎么翻译。看完电影以后,对这句话感触颇深。老者,什么是老?时间,生命,都是相对的,在不同维度不同次元,你的鹤发或许是我的童颜,而我一次呼吸能抵过你一辈子的岁月。好了,我已经说完整部电影的核心了。剩下的什么拯救地球和人类,亲情,爱,都是附属品,熟悉做菜的人应该明白,食材和火候都掌握好了,最后的调味也无非就是有时候突发奇想多加少加或者乱加而已。

    看电影之前,我是诺兰的粉,看盗梦空间还是在美国上学的时候,犹记得一边努力练习听力,一边啧啧称奇的自己。后来回国以后突然发现,粉丝往往是很极端化的一种生物。我很好奇为什么大家不能多些包容和客观,既然两派阵营都有大量拥护者,那崇拜对象一定有他可取之处,所以我从来不会黑科比蜜詹姆斯,褒诺兰贬大卫芬奇,喜欢陈奕迅讨厌周杰伦(or讨厌昆凌),买Zegna弃Hugo Boss——我只欣赏比赛,沉溺音乐,享受电影,品味生活。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诺兰也是人,不是人类文明已经进化到五次元以后的神,他是个有才华有执行力有自己想法和风格的导演,仅此而已。所以,面对这部并不完美的电影,观众不该用自身的偏执去放大那一点缺漏,也不该用内心的偏袒来一味给诺兰的作品“美图秀秀”。

    总体来说,我相信这会是一部评价两极分化的电影,坐在我旁边的女孩一直玩手机,右边两位五十多的中年夫妇一直打哈欠,而我时不时挺直腰部,生怕错过下一幕的剧情,要不是接近三个小时的跨度太长,中间有一次膀胱快要爆炸,我是绝对舍不得起身去wc的。女孩和老人都具有代表性,就好像我父母觉得盗梦空间鬼扯无聊一样,我相信他们如果来看这部娱乐性只有盗梦空间十分之一(数量词而已)的电影肯定更想睡觉。而大部分女孩(女权主义者请把前面的大部分换成一小部分)或许更爱看爱情片,文艺片,抱爆米花看银河护卫队。那么你一定想知道自己是否适合看这部电影,我强烈建议以下观众来观阅本片,now listen:
    1. 想普及一下基本的天文知识和物理知识的
    2. 想经历一次模拟穿越虫洞,黑洞的科幻迷
    3. 从小喜欢看discovery频道,科学天文纪录片,或者某个夏日抬头仰望满天璀璨星空(我小时候在夜晚抬头是能看到星星的)陷入沉思,地球在哪里,我们在哪里,哪些一个个发亮的点是比地球大几百倍几千倍的星球吗?我们看到那些光的同时,其实那些星球是不是已经灭亡了之类的问题的可爱小朋友,你们来看这部电影是在圆梦。我小时候如果能看这么先进的电影,我可能现在就不在中环做金融,而是心甘情愿去NASA扫地或者送盒饭了。
    4. 闲着没事干想看电影但是又害怕遇到垃圾片的,这部电影无论音乐,摄影,剪辑都沿袭了诺兰一贯的水准,就算你看不懂或者不喜欢的话,应该也不会觉得被骗钱了。
    5.想约会泡妞的男同胞们,如果你的女票刚好是我上面说的1那一类的,那么她可能会让你牵个手之类的;如果是2,可能会在看完电影之后跟你去酒吧喝两杯继续深入讨论;如果是3,那么恭喜你,今晚你们可以Get Laid之后一起喘着气抬头等雾霾散去,看能否目睹超薄浮点银河系。

    总结一下吧,与盗梦空间或者复仇者联盟这样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缺乏娱乐性,更多的像是一部接近三小时的严肃地讨论时间,宇宙,黑洞,以及人性的科幻纪录片。我不得不说,这里没有普罗米休斯里面的人类祖先或者神灵的存在,没有银河护卫队里面那么生机勃勃而奇幻的星球,除了有几处台词有点冷幽默的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很沉闷的一部电影。他们一共去了两个星球,其实预告片里都有了,一个是被水覆盖的,一个是温度很低的荒凉的,都不适合人类生存,我所谓“探险家”的心理在抵达这两个星球之后是有些失望的,平心而论,我渴望看到一个更加难以想象的世界,一个在经历了漫长星际旅途后令人震撼的世界,或许是阿凡达那样的世界?或许是比地球更富饶更美丽的世界?我只知道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内心变得非常平静和深沉,而且意识到这一苍白的可能性:整个宇宙只有地球这样的唯一拥有孕育生命条件的行星,但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不会停息,追求我们起源以及何去何从的信念不会灭熄,那才是令人热泪盈眶的原因。如我所言,我勉强算得上是小时候仰望星空思考where we are的那一类,所以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场圆梦。这个梦,是那些打一星和两星的人不会懂的,你不必强迫他们改口称赞,这些梦,属于你自己,属于你在每一个仰望星河而陷入思考的须臾。

    看完电影之后打电话给女朋友,在我一个人去看电影的这几个小时,她一个人去逛了街。电话里她有点心虚地说,今天试的衣服都挺好看,我便猜到她又买了很多衣服了(不到一个月买了至少十几件了吧),我以为我会生气批评她,但是我出乎意料的说:自己喜欢就行。为什么?因为忽然觉得我们脚下的这颗蓝色星球很渺小,世间万物包括那些与我们羁绊相关的人和感情,都是那么珍贵。珍惜时光,善待身边的爱,敢于去探索和冒险,这或许是诺兰想要在这么大的题材下面最希望表达的心意。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不要等到生命垂暮之时再去咆哮和燃烧,
    因为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唯独不能倒退。


     4 ) 30.10法国提前上映+诺兰映前访谈。无剧透观后感。

    有幸抢到了一张星际穿越在法国提前上映的票。昨晚三个小时电影后回到家里,今天一早坐在火车上码这篇影评,严重缺觉导致的语言障碍或逻辑漏洞还请谅解。

    首映前是诺兰在巴黎影院访谈的现场直播,主持提的问题都很基本,诺兰本人也一再表示在观众看到电影前不愿意谈太多,在他心中走进影院前知道的越少,观影过程中的享受则愈佳,所以在过去两年电影的制作周期里他和团队对影片的内容三缄其口。观影后楼主的感受是,之前在预告片、各种前期宣传里走漏的线索也只是电影的九牛一毛,太多没有提到的因素在电影里抽丝剥茧。之后会提到。

    有关为什么会拍科幻,诺兰提到从小受到的科幻片熏陶,从2001太空漫游到星战系列,让他产生了以后也去拍一部星际题材科幻片的希望,拍摄这部电影也是自己理想的实现。

    主持人还问到选角,以及演员与剧本的关系。诺兰回答大概是,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会去考虑它适合谁,而单纯为了塑造想象中的那个形象。剧本完成后通过试镜选到马修-麦康纳等主演。诺兰尤其赞赏杰西卡-查斯坦在片中的表现,认为这是非常享受的合作。


    正片部分

    楼主试图在不剧透的情况下说一说本片的感受,事实上可以剧透的内容并不多,因为它显然不是一部“凶手是xx”的故事。全片不断套用以及情节发展构建在的物理理论,楼主作为一个物理系硕士生(非理论方向)也表示难以完全理解,一直试图去跟上剧本和情节发展的逻辑(当然也有语言的问题)。诺兰作为一个学文学的专业剧本作者和导演,敢于在这个方向挖掘,挖掘之深之大胆,一定也是做足了功课;另一方面理论上的复杂其实很危险且不讨好,因为难免会有更大的可能被“挑刺”或者“找出bug”,这样的挑战也值得钦佩。

    至于观影前需要什么知识背景,楼主觉得完全小白也无妨。一来在影片里剧本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解释了一些基本的概念,黑洞(black hole),奇点(singularity),虫洞(worm hole)这些,希望引进之后翻译能够准确的传达;另一方面试图去理解本片全部的理论背景是不可能的,至少本人的智力水平难以企及。真的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参阅维基百科“String Theory”词条,以及弦论对extra dimensions的阐述,或许会有帮助。

    本片从制作过程到上映,很多人一定会拿它跟盗梦空间作比较,至少都会被划归在“烧脑电影”一类。楼主在看完本片之后的感受是,两者形式略有相似,内容毫无关联。但从“烧脑”程度而言,星际的逻辑复杂性,构建剧本的理论复杂和严密程度都远高于盗梦,可以想象在上映之后会有很多科幻迷花远远超过电影时长的时间来讨论情节和逻辑。另一方面电影的故事背景也不再是“土豪们的金元战争”这样的话题,而更于普通人——未来的普通人——息息相关,有关地球和人类的未来。而与盗梦那样看似发生在现实,实则会觉得难以发生的思维世界相比,本片有关星际旅行而创造的世界观似乎一定会发生,它的发生只会是时间问题。

    而如同盗梦一样,大家也能从预告片里感受到,本片终究会回到家庭、子女的话题,而因为其与情节发展的缠绕,亲密情感和使命感的关联,这个话题在本片里变得更加复杂和沉重, 常年没节操的楼主也掉了几滴眼泪。本片的剪辑和配乐,基本稳稳能拿到奥斯卡提名,(如此想来明年奥斯卡本片和Gone Girl又将是一场血战),音效剪辑与情节搭配的天衣无缝,甚至之前楼主吐槽在地心引力里太空中物件飞过居然有“嗖”的一声这样的奇怪的点,本片的处理都细致入微,每次镜头切到太空里万籁俱寂,影院里安静的能听到邻座的吐气儿,汉斯-季默的配乐及时的插入,或随着视角变化戛然而止,或在故事的顶点伴随你大脑的刷新,好吧如果今年他战胜伦佐拿到小金人我会觉得实至名归。

    在映前访谈诺兰提到两次2001太空漫游和库布里克,而本片里深深的烙印,甚至更契合奥德赛这个主题。电影工业又过去四十多年再与2001对比,本片当然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更震撼和真实的未来世界。而有趣的是2001拍摄的时间大约也是物理学产生弦理论的那十年,而它今天被写在剧本里拍成了电影,而且不再是晦涩的阐述一个开放话题给观众自行填脑洞,而是把人类——或者说编剧本人——的尝试摆在你面前,把它兜售给今天的你看你买不买账。单凭这一点,本片也就超过了一部电影——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本来的意义。

    而如同太空漫游,本片在最后情节的高潮让人瞠目结舌,直到片尾字幕出现,楼主的下巴还在脱臼。而不同于一般悬疑片的所谓震惊的反转结局,本片更多是留给人思考和感慨。甚至有一种感觉,写这样一部剧本的挑战像是发表一篇没有人解答过的学术论文,不同的是百万数量级的观众将成为读者和审稿人。

    先写这么多吧,楼主拼命忍住不提具体的内容又表达咆哮一样的心情,也怪不容易。公映前最后几天,大家准备好钞票,大屏幕IMAX总之越大越好,楼主也会去二刷,希望能get到之前没能留意的点。

    31.10.2014

     5 ) 当你想描写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然而却……

    先推一篇视角独特的影评:被忽略的阿弗莱克 http://www.douban.com/note/450035111/
    ===================================

    图书管理员又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五星只代表力荐,不代表满分。嫌这部电影不够硬的同学,不管你是文科生、理科生,还是特别特别厉害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宇宙级科幻小说《三体》粉,Kip Thorne会出一本解释片中科学设定的书《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253662/,你们可以等书面世,另外在reddit讨论的学神们要不要再去看遍电影啊?

    事实是,这部电影尽管有Kip Thorne这样的物理学巨擘保驾护航,却意外的好懂亲民,我就算想写高哔格影评分析剧情都不知道哪里入手,简单地说,就是地球快咽气的时候,NASA发现土星附近出现了一个虫洞,虫洞只能人为制造,尽管不清楚到底谁干的,但是虫洞可以大大缩短宇宙旅行距离,因此人类有了寻找新家园的可能性。第一批派出的探索者有三个反馈了积极信号,于是主角团就穿越虫洞找这三颗星球。在前两个星球历险后,燃料不足以支撑回程,所以Cooper利用黑洞引力让Brand去找第三颗,自己则随着脱离的舱体进入黑洞。后来发现黑洞内部的世界由五维度生物(未来人类)制造,而就是他们引导着过去的人类拯救自己,Cooper领悟后开始当图书管理员引导自己并传给女儿信号,最终解决重力难题,拯救了大家。

    本片在理念上没有硬伤,乔纳森诺兰对情节中一些“bug”的解释我翻译好后会放在影评结束的部分,下面是一些大家可能感兴趣的细节:


    1、交通工具

    不断旋转的环状结构飞船是母舰Endurance,在拉撒路任务的第一阶段相当于一个空间站,不断传回虫洞那头的消息。它有3组共12个太空舱,包括4个引擎、4个永久舱室(比如实验室、科学家的居住舱和驾驶舱)、4个携带殖民物资可脱离母舰的舱室。

    Ranger飞船有两艘(小说设定),主角们搭乘Ranger1号登上了Endurance,以后也一直用的1号。在Mann博士的星球,Mann用计把主角们引离1号,抢夺1号后强行和Endurance对接未果,1号报销。而在黑洞附近,Cooper搭乘了Ranger2号把自己推射进黑洞,得以让Endurance继续前行。

    Lander是用于运载携带殖民物资太空舱的登陆船(小说设定,两艘),体型庞大宛若运输机,就是Brand开去救Cooper的那艘。后来这个庞然大物愣是赶上了Endurance的旋转节奏,和其达到相对静止后对接了上去。在Endurance滑过黑洞的时候,为了给母舰减重/节省燃料,TARS操控的它和Cooper搭乘的Ranger2号一起脱离了母舰。


    2、TARS和CASE

    这两个是军用机器人,外表貌似致敬2001里无处不在的黑石碑。它们拥有通过磁力枢纽拼合起来的四个主块,每个主块又能延展出更多的小磁力长方体,所以不但能奔跑、公主抱,还可以伸出灵巧的小手指“手动”操作飞船对接。诺兰就是为了避免以往科幻片对机器人相当独断的设计理念(尽量拟人化),才设计出了俄罗斯方块般的萌物,日后也许可以出手办。

    尽管看似黑石碑,但是幽默感和绝对服从让其显得特别可爱,在经历了2001里的HAL后,你还想要求人工智能怎么样。

    在片场这两个机器人由喜剧演员Bill Irwin手动操纵,方法如同操纵牵线木偶,后期他的身影会被抹去。机器人如此生龙活虎,这位功不可没。同时他也是话唠TARS的配音。TARS的小伙伴,优雅寡言的CASE是Josh Stewart配音的,没错,就是TDKR里贝恩的一号小跟班,戴红领巾的小哥(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4844/)。


    3、黑洞和虫洞,两个计划

    黑洞和虫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Kip是个好老师,可以把复杂的理念解释得很清楚。影片里相当形象地解释了虫洞。它就是借助空间折叠、连接超远距离两个地点的快速通道,所以太空旅行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这也是拉撒路任务最关键的部分。虫洞的能量场并不稳定,而且通常很细小,不足以通过飞船,但科学家们认为可以通过反物质的负能量去中和,强化其结构、稳定其能量场,使其足以容纳飞船穿过(只有负能量才能维持虫洞的开启状态)。所以,不要说现在虫洞不存在,那是因为我们的科技水平不够。但是在未来,通过虫洞进行星际旅行的可能性是有的。

    黑洞吸收一切物质,谁也不放过。主角们在燃料快耗尽的情况下,利用黑洞的超强引力靠近最后一个星球,如果你玩了配合电影发行的app,就知道此时只需要控制方向,别让飞船离黑洞太近(会被吸)或者脱离轨道(会遗失太空)。最后应该是利用了Ranger2号和Lander的最后一点燃料及其脱离产生的反作用力给Endurance提供向前的动力。

    人们对黑洞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之内的事情一无所知,正因为一无所知,所以理论上编剧们怎么玩都行。最近看了探索频道的纪录片《星际穿越的科学》,其中提到宇航员如果接近黑洞,标准结局是被拉成面条,但是后一句又紧接着提到“涉及到黑洞时,任何物理定律都是不顶用的,对于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们真的不知道”。

    两个计划的关键在于重力,我猜,这具体来说就是如何把地球上的人/一定数量的人送上殖民星球繁衍后代。B计划的5000受精卵非常现实、可行,同时也很冷冰冰,不但把第一拨殖民者当成了单纯的生育工具,也放弃了地球上的所有人类。所以从人情上看,A计划比较让人舒心。虫洞出现后,NASA开始建设这个地下掩体(前身是NORAD,北美防空司令部),作为发射井,也作为未来的空间站,但是要把如此巨大的空间站送上太空并不容易,现在的人类科技无法达到如此水平,因为我们对重力的研究还不够透彻,我们需要关于黑洞里奇点的一切资料。这在Brand爹看来毫无希望,所以A计划一开始只是个忽悠人的幌子。空间站的建设也解释了为何人类的美好明天来得如此之快——因为我们早就有所准备了,当时所需要的,只是操纵重力的方法而已。


    4、黑洞里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未来怎么样

    马修的几个惊诧脸镜头配合光怪陆离的黑洞内部景象,相当明确地体现了导演致敬库布里克的少女心。这里发生的事情超出了三次元人类的认知,是打破次元墙、混淆时空的存在。层层叠叠的嵌套时空不由让人想起了Inception和诺兰处女作Doodlebug。看来折叠、旋转、重力/物理规则的改变确实是他的菜。

    对于这一切混乱,剧本将其推给了五维度生物——未来人类。是未来的人类制造了虫洞拯救过去的自己、未来的Cooper领悟了这个道理后发暗号引导自己上船。

    Kip Thorne把关的剧本都没解释具体原理,说明这里的具体原理显然不需要我们理解,我们只要知道是这么一回事就好了。按照乔纳森的解释,黑洞的视界之内相当于有一个信箱,可以接收来自未来的信件,你只有到达黑洞才能发现这个信箱,而这个信箱也只能放在黑洞里,借由重力和一些特殊条件(比如爱)才能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黑洞里叠加了各种时空,未来人类把所有需要的数据和方程都通过TARS之口告诉了Cooper,Cooper再以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把信息翻成摩斯电码传给女儿的手表。

    简单地说,就是未来的某个时刻,人类要做一件拯救祖先的事情,不做不可以,如果不做的话自己就不存在。这样一说是不是像因果律武器?先达成“人类存活”这个结果,再导出拯救自己的过程。因为黑洞里时空可随意操纵,所以一切都好说_(:з」∠)_

    英灵Cooper,对界宝具为因果律武器:那一年送给女儿的表aka.跨维度之表。

    在这件任务完成后,信箱关闭,Cooper通过某条快速通道被抛到了土星附近,即虫洞的这一头,时间这种概念在事关黑洞的时候显得无关紧要,所以大家不必在乎这一瞬间过去了多久,按照结尾处男主的岁数推断,大概这黑洞一来一去100年过去了。总之,因为一切皆有可能(积极版墨菲定律),所以男主在茫茫宇宙中被拯救也是可能的——因为人类在此期间星际旅行的技术已成熟,而空间站又环绕土星,那么显然Cooper和TARS是被故意丢在那里的。他醒来时所在的空间站是人类暂时栖居的新家园之一,基于Murph攻克的重力难题升空。Brand幸运地发现男朋友(死了)的星球适合生存,因此那颗星球将成为人类的殖民地,而片尾也暗示男主将带着TARS开始新的征程。



    技术性的讲完了,我的心情也稍微平静了一点,没有刚开始那种怅然了,接下来是我的个人感受。我知道这部电影算是会有争议的那一种,有人会称其神作,有人会大失所望,所以各自保留观点吧。现在想想Interstellar还是翻成星际之间好,星际穿越好像只注重穿越虫洞(在电影里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只是个基本设定),“之间”却注重距离与联系,回味无穷。



    首先我们恭喜导演完成了一个让人惊叹的突破——尽管Cooper是个鳏夫,这意味着男主仍然是死老婆的命,但是这部里的女性角色居然都活着且不是坏人。这就让马特达蒙的所有戏份都让人忍俊不禁。他的角色自拍摄起就被渲染得太过神秘,冰岛拍摄时和四人主角团钻一个帐篷密谋、几部预告里都没有出现他的脸(只有背影)、他的角色几乎未被谈起以至于人们以为他只是贡献了声音报个倒计时什么的——万万没想到一脸憨厚的马达承担了“人性阴暗面”部分。没错,他就是人类版HAL,前半部电影一直在夸赞Mann博士有多棒,就如2001里HAL是公认的最强电脑一样。

    这张朴实的脸给人一种格外可靠的感觉,不过却被恰到好处的BGM出卖了(山巅对话的配乐一直很诡异,我差点以为那是马达的flag,比如他说了一半就会被风吹起的石头削了脑袋之类的)。科幻片硬核到一定境界就变成了恐怖片(比如2001),也许关于剧情大家会争论不休,然而对配乐肯定是一致好评。汉斯似乎很久没写过如此平和却直击人心的音乐了,当初的情况是——

    “我能说的只有这些:在我开始之前,也就是今年一月份的时候,克里斯跟我说‘汉斯,我会为你写一页纸的文字,然后给你一天时间,你只要把这页纸带给你的任何想法都写进音乐,无论是什么。’

    那页纸和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准确地说,克里斯那天写下的东西,或者说他希望从我这得到的东西,更多是关于我自己的故事,而非电影情节相关。他真的深知如何触动我的内心(get under my skin)。这就是我们之间的游戏。”

    如果这部电影让你不止一次潸然泪下,父女的演技是一方面,配乐则同样是胜负手。配乐讲述了汉斯自己的故事,那里有回忆和感性的力量,饱含着无止境的汹涌情绪,这些情绪凝练成了与电影相称的心境——超越时空的爱。

    这个非常G级的主题可能会让部分观众失望。诺兰是复杂叙事、烧脑剧情、悬念、反转的代名词,可以说是大卫芬奇的光明版,前提是他和大卫芬奇共同具备的特点——出乎意料的狡黠和对人心的洞察。然而星际穿越既没有格外意外的段落(来自未来的消息+反叛的好人都谈不上创新),居然还爱满人间,似乎真的更适合斯皮尔伯格。然而从一系列的访谈里我们得知,诺兰,抛开以往那些辛辣,其实是个行事果断的古典派,对老少咸宜的家庭片感情深厚,一旦得到最顶级的资源,立刻会着手干自己想干的事。在华表殷切的“买买买,你要什么我们都给你”的鼓励下,他拍出了这部好莱坞没有公司敢交给任何导演拍摄的电影:

    ——一部绝对现实主义的硬科幻,它硬到制片人/编剧是与霍金齐名的物理学家,履历表里赫然有一篇《虫洞,时间机器与弱能量条件》;它现实到飞船内部几乎全是模拟信号而非酷炫至极的数字信号,而主创们认为最超越现实的东西居然是其他太空探险片飞船最基本的设定:休眠舱,影片主题则是如今人类也在面临的难题:饥荒与沙尘暴;它朴素到一块绿幕都不用,能实景则实景,能模型则模型,不能模型用投影,总之要让演员真的和场景互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它也制造了最炫目的太空奇景,让观众如临其境心潮澎湃,当布满星辰的空间如壁纸般折叠时,当神秘的球形虫洞隐隐向Endurance召唤时,当可怖却美到让人心悸的黑洞将渺小的飞船吞噬时,那些时刻会成功引燃每个人对太空的向往、对自身存在的思索——你找不到比它更硬、更现实、更不闪耀的科幻片了,它甚至没用一点小花招,连真空里的无声环境也是真的无声,我是说,真的无声。制片厂不允许电影里不用一点音轨,因为绝对寂静会让观众恐慌,诺兰一拍桌子说太好了,就要这个效果……

    就是这样一部完全基于现实、由著名mind-fuck导演制作的电影,却拥有最不可思议的两个内核:爱,以及神棍般的拯救方案。这让刚才那一段的铺垫成了无关紧要的细节,管你是多高大上的严谨学术设定,总之一切设定为剧情服务,而在绝对现实的基调下,影片用完全跳脱现实认知的方法给出了一个happy ending。这是诺兰一开始就打算好的,他想描绘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和一个完全“跳脱”的结局,和先前铺垫的未来一点都不相称。

    不巧的是,高维度生命的介入,这点2001已经用过了。如果我没看过2001,我可能觉得这种处理方式十分天才,可是我们都认识Dave和黑石碑,都经历过不明觉厉的黑屏和精神污染MAX的银河映像,所以,即便这次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视野、叹为观止的嵌套书架——有棱有角、冰冷、机械,诺兰的一贯风格,在盗梦里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可它还是让人一直想起库布里克。而父女隔时空交流,尽管在影片的设定下很科学,却还是让人感到“这一点都不科学”,突如其来的美丽新世界也超前得太多了,一瞬间惊出一身冷汗以为Cooper在做梦。仔细想来这倒是说得通,Cooper在黑洞里是无视物理法则的开挂状态,未来人类开一条快速通道就能瞬间拯救他,只要他传达出信息完成了任务。而有可能被口诛笔伐的交叉剪辑段落:图书管理员Cooper和回忆往事的科学家Murph,如果你质疑“时间怎么可能那么巧,这两人居然同步了?”,那么请记住,时空不是定量,黑洞里的时空可以选择、干涉,两人并非“同时”,而是Cooper找到/挑出了那个时刻的女儿。

    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和现实主义差好远,可一旦扯进来自未来的高维度生物,一切皆有可能。这真是个相当方(偷)便(懒)的设定啊。

    撇开这点不谈,我不满意的大概是——喂,Doyle便当发得好随便,为了推进剧情居然站在原地等便当?其实完全可以表现为“Doyle一刻都没耽误、用尽全力想上船但还是被卷走了”,不知为何要让他发呆。还有,那段放火烧田/冰原摔跤的交叉剪辑比较怪异,前者的戏剧冲突太浅,根本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哥哥的态度很匪夷所思,似乎是为了制造冲突而冲突,有点夸张了。

    至于担负起以往女主角任务(黑化并/或死去)的马达,这次的阴暗设置和之前的诺兰作品比有点小巫见大巫,也算不上旅程中的最大危机,而且笑果还挺足的,也许导演更擅长写邪恶的女人。尽管如此,那句“50%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概率”还是让人唏嘘不已。Mann博士曾经代表了人类最美好的一面,无畏、大爱、探索与牺牲精神,他就是开拓者和先驱者的典范,然而终究敌不过孤寂和生存本能。你甚至在责备他之前也要犹豫一下——他想干掉Cooper,完全是因为Cooper想回家,而任务则需要Endurance继续前行。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Mann谎言的基础上。这就是人类,时而伟大,时而懦弱。

    不过这些设定也只是旅途中的坎坷而已。这部太空探险片里没有光怪陆离的外星生物、叛变邪恶的AI、酣畅淋漓的空战,有的只是最真实的目的、最艰难的抉择和最现实的挑战,这就是触手可及的未来、人类最可能遇到的麻烦,尽管如此,诺兰还是从开始就下定决心给我们好结局。“我想给本片注入一点阿波罗精神。” 他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伴随着NASA的航天项目长大,那时人们向往太空,不懈探索,如今却固守地球,令人沮丧——这部电影不仅关于爱,也关于导演希望全人类都坚持的梦想,探索、开拓、冲出太阳系、冲出银河系,我们不该葬身于地球。导演把他的太空梦,他对6、70年代宇宙探索黄金时代的回忆,他对人类进取心的深刻感情通通写进了电影,这可能会激起又一波思想火花,或在未来科学家的心中埋下火种,或让更多人梦想扎进星空。那么多科幻片描绘的场景距离我们如此之远,看起来遥不可及,然而这一部似乎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只要更多人为此努力,我们的足迹一定会行至更远。

    Brand教授反复念及的诗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这就是指引人类的明灯,同时也是诺兰向观众传达的意思,如果TDK三部曲还不够表现他的燃向少年心,那么这部则让其初心彻底暴露——原来仍然是爱的战士啊。

    所有震撼视听的异世界好像都不及Cooper对女儿突破次元的爱。Brand认为,爱不是虚无缥缈的设定,现在我们的理解有限,也许在更高的次元,爱可以被量化。是的,爱是推动一切的关键要素,影片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爱与重力,唯有这两者可以穿越时空。为什么Cooper父女会被选中?因为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做到他们这样,只有Murph才会念念不忘父亲的任务和信念,这种牵挂如此之深,以至于黑洞那头的人可以利用这丝牵挂完成信息的传递。如果这种爱不够强大,那么Murph也不会回到儿时的房间看表了,何谈拯救人类。三刷时也特别注意到成年Murph和哥哥大吵一架后的转折,她在路上看到了两个灰头土脸的孩子,趴在卡车后面没精打采地望着她。如果地球得不到拯救,这些孩子将是最后一代,呼吸着沙尘,啃着早晚要病死的玉米,目光所及之处皆尘土,这些将构成他们最后的记忆,人类最后的记忆。Murph就在那时领悟到自己不能“坐以待夜”,就算拯救不了全人类,至少她可以救嫂子和小Coop,所以她才猛打方向盘,决心最后一搏。她在地球上为家人的生存而战,虫洞那头,她的父亲正为了同一个目标准备牺牲自我。

    因此人类的梦想终究以爱为动力,就如远在美国的儿女牵动着Limbo里的Cobb,而哥谭则牵动着布鲁斯韦恩。

    最后以先行预告里的台词做结,向主创们致敬,也向具有探索精神的人类致敬。

    We've always defined ourselves by the ability to overcome the impossible
    一直以来,我们通过战胜不可能来定义自我
    And we count these moments
    我们得算上这些时刻
    These moments when we dare to aim higher
    这些时刻我们敢于瞄准更高的目标
    to break barriers
    来打破屏障
    to reach for the stars
    以触碰星辰
    to make the unknown known
    让未知变成已知
    We count these moments as our proudest achievements
    我们把这些时刻看做最骄傲的成就
    But we lost all that
    但我们失去了那一切
    And perhaps we've just forgotten
    也许我们只是忘记了
    that we are still pioneers
    我们依然是先驱者
    and we've barely begun
    我们几乎才刚刚起航
    and that our greatest accomplishments cannot be behind us
    我们最伟大的成就绝不会属于过去
    that our destiny lies above us
    我们的命运横亘于头顶的未来



    =======

    乔纳森解释为何未来人类不通过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向过去传达信息:
    用重力传达信息只能在特定的空间内。在2001里,黑石碑埋在月球上,是因为只有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文明才能到达月球、找到石碑。这就像一个测试。如果你真能把它挖出来,说明你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要求,那么你就得到了如何往更高层面发展的指示。而星际穿越里则是不同的情况,那就是交流/重力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只能在最极端的空间里才能达成。也就是说,你可以想象一个信箱,这个信箱可以接收来自未来的信件,然而这个信箱在黑洞的事件视界内,你甚至不知道它就在那儿)
    一篇克里斯的访谈:http://site.douban.com/134535/widget/notes/12885672/note/449946943/
    Q:网友们已经试图指出《星际穿越》的漏洞了。你有没有觉得这种流于表面的咬文嚼字有点蠢?毕竟这只是一部电影。
    N:老实说,我还没去看他们试图指出了哪些漏洞,所以我还没办法逐条解释。我的电影在某些方面总是被以一种高得奇怪的标准衡量,而其他所有人的电影也没被这么对待过——这我可以接受。人们总是控诉我的电影有情节漏洞,我非常清楚那些漏洞的存在,而且会很清楚人们何时会发现,但他们一般发现不了。不过大家在质疑哪些科学问题呢?那可是基普的专业领域啊。

    ps. 本片预算为1.65亿,本来华纳和派拉蒙想给两亿,导演说要两亿干嘛?又用不完……为什么用不完?诺兰曾打电话问扎克“(拍钢铁之躯时)你们种了多少玉米?”,扎克说,种了300亩,花了好大一笔预算啊!诺兰于是让剧组种了500亩,然后把玉米卖掉了,还赚了一笔。
    pps. 四刷过后我觉得完成了又一次和2001的神交。诺兰是库布里克最伟大的粉丝,不服也不跟你们战。

     6 ) 劇中的詩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ylan Thomas, 1914 - 1953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切莫溫馴地走入良夜
    日暮之年應燃燒咆哮於終盡
    狂怒,咆哮著對抗那光的減殞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7 ) [Interstellar]: 为什么Interstellar是人类科幻影史的奇迹和标杆?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谈谈所谓的流浪地球粉和大量Pinky踩星际穿越刷一星事件。

    第二部分:关于网络上经典的几个批判星际穿越剧情bug的观点,在此作出解释和澄清

    第三部分,为什么我认为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是人类影史的奇迹和标杆?

    本文很长,也会不定期更新自己所思所感,所以希望阅读者静下心认真阅读,感谢各位探讨留言,本文某些观点含有大量论证过程,看不懂的可以跳过看下一个观点,部分论证过程来源于维基

    —————————————————————

    第一部分:

    谈谈所谓的流浪地球粉和大量Pinky踩星际穿越刷一星事件:

    —————————————————————

    《流浪地球》:豆瓣App一星运动只会让狂热民族主义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给电影蒙羞

    评价一下某粉丝:

    崩溃的一塌糊涂还不至于,豆瓣从来都没有标榜过自己的号召力,豆瓣文艺青年也从来没说过自己的价值就是精英大旗,可大是大非面前不能马虎,给豆瓣和欧美电影狂打一星的运动算得上民智的觉醒吗?到底是谁在混淆视听,我给你谈电影,你给我谈阴谋论?谈意识形态?

    当今豆瓣有两大矛盾,第一,吴京的电影票房口碑本身并没有和郭嘉利益有直接关联,却被粉红臆想为夸吴京等于爱锅的矛盾。第二,粉红想象中的吴京电影宇宙第一强与豆瓣评分格格不入,现实无法满足他们想象的矛盾。前者矛盾属于智商逻辑问题,后者矛盾属于上半身和下半身高度精分状态。

    —————————————————————

    第二部分:关于网络上经典的几个批判星际穿越的观点,在此作出解释和澄清

    —————————————————————

    观点一:史上最强男主光环,掉入黑洞不死

    解释:(先上结论后面放论证过程)

    因为黑洞分为四种类型,大多数人只知道第一种黑洞。

    第一,当黑洞的质量足够大的时候,黑洞的潮汐力会变得非常小,不会在你进入黑洞之前把你撕碎。第二,黑洞根据它是否带电,是否旋转来划分,可以有四种不同类型的黑洞。我们平常说得最多最简单的黑洞就是不带电不旋转的史瓦西黑洞,这种黑洞进去之后会直奔奇点,后果比较惨。但是,如果把旋转和电荷考虑进去,可能性就比较多了。比如,典型的旋转黑洞,也就是克尔黑洞,它具有里视界和外视界两个视界,在外视界内部居然还有一片正常的空间。你要是有幸掉落到这片正常的区域里,暂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如果你运气不好撞到奇点去了就算你倒霉。[Interstellar]里的主人公落入黑洞之后没有直接挂掉就是这样。再顺便提一句,[Interstellar]的科学指导基普·索恩正是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引力波的发现者之一,是相对论和黑洞领域权威中的权威。他让主人公进入黑洞并且成功生还,这里面固然有对未知领域的猜测,但是并不会违反现有已知的科学理论(索恩自己说的)。显然,索恩也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

    以下属于论证过程:(此论证看不懂的可以跳过不看)

    相对论的视觉效应是一项非常有趣、却在科研中常常被忽略的内容。 科研中出现的图画大都是效果图,正式叫法是“艺术家眼中的印象图”,是为了表现体系的某个或某些特色而作。除非另有声明,所引的图都是效果图。 很多时候, 尤其在广义相对论中, 印象图甚至可能是所谓“上帝视角”,即从高维空间(通常是三维)观察嵌入低维空间(通常是两维)的时空弯曲。

    (1)先说狭义相对论,即高速运动物体的视觉效应

    狭义相对论认为高速(v ~ c)运动的物体其尺度会沿运动方向收缩(尺缩效应),所以在伽莫夫著名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里面,高速动体的视觉效应被描述成扁扁的 (图一)。

    图一:《物理世界奇遇记》中的动体的尺缩效应效果图

    直到192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兰帕才意识到这不是动体的视觉效应,因为眼睛(和照相机)看到的像是由同时到达眼睛(和相机)的光形成的。直到1959年,这个现象被泰瑞和彭罗斯再次发现以后才引起人们关注。一般来说,由于相对论效应,高速运动的物体的像会产生畸变和转动(图二)。在最简单的情况下,球形物体仅有转动,这种效应称为彭罗斯-泰瑞转动。

    图二:低速(下)运动与高速运动(上)的骰子的畸变效应效果图。

    另外一种效应是多普勒频移。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会产生变化(图三)。

    图三:多普勒效应示意图

    现在,这些狭义相对论的视觉效应已经很常见,譬如下面这个相对论视觉引擎截图:

    图三又二分之一:游戏 Slower Speed of Light 的截图(MIT GameLab)

    你可能会觉得,人们既然几十年前终于弄懂了动体的视觉效应,在画图时应该会考虑到吧。完全不是。几乎所有涉及到高速运动的图中,人们都忽视了这些效应 —— 这不仅包括闪电侠、超人等漫画和科研电影还包括了严肃的科研报告。比如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的讲座中,大家还是画两个“盘子”代表洛伦兹收缩以后的相对论性重离子 —— 即高速运动的原子核(图四)。 在重离子领域,几乎所有的示意图都画成图四这样 —— 气人的是,你说他们不精细吧,重离子里面的核子他们还给你画成3D的,还上了色(显然这个颜色不是为了展示多普勒效应)。

    图四: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过程的效果图

    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场中动体的视觉效应

    引力场中动体的视觉效应其实比较复杂。首先,光在引力场中会产生偏折,这会带来物体图像的畸变、放大或缩小,该现象叫做引力透镜效应(回忆透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偏折光线)。引力透镜效应一般是很复杂的,但可以通过光线追踪法来加以计算。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尤其强。如果仅考虑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且假设观察者和成像的天体都在远处(即黑洞附近没有特别明亮的光源),效果大致如图五所示,这也是常见的(史瓦兹谢尔德)黑洞的形象。

    图五(甲):远处观察者眼中黑洞对远处星系的引力透镜效应效果图甲。

    图五(乙):黑洞引力透镜效应效果图乙。

    这当然不是全部。另外,引力,尤其是强引力会对附近射入光产生蓝移、射出的光产生红移。因此周围物体的颜色也会相应改变。这些还都不是困难的地方。麻烦的是黑洞附近有什么。首先黑洞会有霍金辐射,而且会有落入黑洞的天体因释放引力势能被加热到甚高温,在天文观测上表现为,黑洞是很好的X光射线源,这表明黑洞四周是非常明亮的,这引发了类似图六的示意图。

    图六:黑洞霍金辐射效果图,未考虑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

    并且像大多数大质量天体一样,黑洞会大量捕获附近的物质在它周围产生较大的吸积盘和相对论性喷流,因而会引发了类似图七的示意图,而由于这些物质和霍金辐射的存在,黑洞附近必定进行着非常复杂、非常强大的电磁学过程,而弯曲时空的电动力学是很复杂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加以考虑。注意,图六、图七都没有考虑前面所说的引力透镜效应和引力频移。

    图七:黑洞四周的吸积盘和喷流效果图,未考虑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

    Interstellar的一大贡献是它们考虑到了引力透镜效应和引力频移对吸积盘的成像的影响(图八)。他们的说法是,引力透镜效应使得背后的盘能够被看到,而高能量的X射线使得所有频率的光的亮度都很高,因此吸积盘显得非常明亮 —— 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假设。 当然宇宙飞船必须能防护这些高能射线。另外,在遥远的地方看,吸积盘的颜色可能有些颜色,而不一定非要是白色。

    图八:星际中的黑洞效果图 (该值越大表示黑洞自旋越快,其值应当小于1)。这是真正的艺术家们的印象图。

    不过,根据James等人的说法,这张图片也不是真正的黑洞视觉效应图。为了满足电影效果,他们根据导演的要求,去掉了多普勒频移、引力频移等效应,并添加了光晕效果。更加真实的黑洞效果图,可以参看James-Tunzelmann-Franklin-Thorne 文章的图15c.

    有吸积盘的黑洞很可能自己带有较大的角动量,这种黑洞叫做克尔黑洞。原本在若黑洞附近物体轨道半径大于黑洞视界时,可以绕黑洞打转,但是在史瓦兹歇尔德黑洞附近半径小于两倍视界的轨道是不稳定的,转圈的物体很快就会落入黑洞之中。 而克尔黑洞附近小于两倍视界时则存在稳定轨道,因此图九中吸积盘延伸到接近克尔黑洞视界的地方。 如果黑洞带电荷,那就更复杂些,其电磁现象也会更重要些。黑洞还可能会产生引力波,这个会不会产生视觉效应,我就更不知道了。

    图九:没自旋的黑洞与有自旋的黑洞的效果图

    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涉及到黑洞的基本性质。这里仅仅举一个例子,就是黑洞信息佯谬。人们认为信息是守恒的,但黑洞视界以内既然无法探知,落入黑洞的物质携带的信息也就永远失去了,更要命的是,加入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一个粒子落入黑洞,纠缠态必然会消失否则我们可以以此来探测黑洞内部信息,但纠缠态凭空消失又是量子力学所无法理解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人认为纠缠态会被破坏,但是代价是放出巨大的能量——大到可以打破广义相对论或量子力学,因此结论是,黑洞视界周围是一圈“火墙”(图十),代表巨大的能量释放过程。

    图十:黑洞信息悖论与火墙模型示意图

    上面所引用的图大多数没有完全考虑所有的引力效应,特别是引力透镜和引力红移。 而且这些图都是远处观察者所看到的。 至于进入黑洞能看到什么,所需要考虑的物理是相同的,只不过所选用的参考系不太一样罢了。网上有一些视频介绍这些,注意这些视频也并非将这里提到的所有效应都考虑全了。第一个和第三、四个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安德哈密顿(显然这个家伙开发了一个黑洞飞行模拟器,但目前是闭源的,URL:Inside Black Holes),大致认为落入黑洞的人仍然一直能看到黑洞外的世界,只不过黑洞黑外被一个伪视界分开。第二个视频来自VSause的分钟物理,大致认为,落入黑洞的人看到的外面的视界会越来越小直到消失,眼前的黑洞洞越来越大直到什么都看不见。 其中第四个视频号称是真实场景的模拟,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印象。

    —————————————————————

    观点二:为什么五维生物不直接把数据传给人类

    这两个观点一起解释:

    能说出这句话,显然这类人没有理解电影中的they值得是谁。

    先说个人理解影片口中的they:

    《Interstellar》的世界观,“他们”的文明程度比人类要高得多。无论“他们”究竟是谁,按照片中“他们”和人类科技水平的差异可以得知:《Interstellar》的“他们”眼中当时人类的文明水平是非常低的,在“他们”的眼中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可能跟一群猩猩差不多。当看《Interstellar》的时候,就不禁思考如果片中拯救人类的“他们”如果看见此电影会怎么想。跟人类相比,“他们”的智慧是如此之高。高到现阶段的人类完全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为什么“他们”要拯救人类?是出于时空、因果之类的因素吗?这一点站在人类的角度是无从得知的。换一个角度想,人类不也经常拯救濒危灭绝的野生动物吗?人类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所以花了很大的代价拯救某一个物种。也许《Interstellar》中的“他们”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拯救人类呢?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既然they这么牛逼,为什么不直接拯救人类,大费周折搞这么多虫洞干什么?

    这个诺兰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以下还是属于个人脑洞:(两种猜测)

    (1).they属于五维生物,五维生物不方便干涉三维空间的生物,只能像实验室做培养皿一样,诱导老鼠等试验品做出选择,就好比你去实验室试验小白鼠,永远无法命令小白鼠,只能通过老鼠夹或者糖果诱导他们。这个比喻可能还是不太确切,我打个比方,三维生物如何看待二维图像,和五维生物如何看待三维生物差不多,五维生物看我们其实和我们欣赏一部电影,一部静止的图片是一样的,维度不同,无法交流,但是我们可以拖一部电影的进度条,可以给一部电影修改一部好的电影结局,同理五维空间也可以这么对三维生物。

    (2).they指的是女主那一波在外太星球殖民地的人类,地球与新文明星球的时间速度基本一样,在新文明发展几千年后,他们根据祖先飞船上的信息,想去地球那边看看他们怎么样了。他们在土星附近搭建了虫洞,飞到地球,看到的是地球跟火星一样荒芜,没有人类了,甚至可能没有生物。于是他们下定论老一辈的人数没能逃离地球,死光光了。也许虫洞的创建比较特殊,现在的创建,能会导致过去某一刻的创建。然后他们有技术能进入五维空间,但只能在黑洞附近这种时间无穷慢的环境下才能做到。于是发送五维空间进入器到男主角那。

    —————————————————————

    观点三:中二,用爱战胜一切

    女主布兰德这句话绝对是很多人拿来批判星际穿越最多的话,他们批评的理由和男主Cooper一开始如出一辙,一个科学家怎么这么中二?这句话也常常被各大自媒体选载乐此不疲地黑,很多路人可能因为这句话哈哈一笑然后不假思索地加入批判。男主Cooper一开始批评女主过于感性,到后面Cooper认同女主的巨大转变,认为人类的感性,爱是可以量化的。

    男主Cooper一开始并不相信女主的中二言论,果断选择去曼恩星球,结果曼恩博士为了活命选择数据作假,导致整个团队面临灭顶之灾,而讽刺的是,女主布兰德的男朋友发送的星球数据才是符合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曼恩博士数据是假的?布兰德男朋友的数据才真实可靠?这中间链接的纽带是什么?是爱。确切的说,应该是人和人之间互相依附亲情保证了他们彼此之间不会背叛对方,而曼恩博士恰恰缺乏这种感情纽带,所以他才会毫不犹豫背叛自己的同伴,布兰德的男朋友之所以发送的数据是真的,也是源于这种亲情的纽带,他不想发送假的数据让自己女朋友布兰德陪葬。同样的,Cooper男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地球见女儿,这中间的感情纽带也是爱,确切地说,一个是情侣之间爱,一个是父女之间爱,这种纽带确保了忠诚互信。而拯救人类的,并不是爱,确切地说,拯救人类的,是人类之间这种彼此忠诚的关系纽带。

    所以拿爱拯救地球之类的言论黑星际穿越可以停止了,我可以做个大胆的假设,未来世界的they,已经不存在感性的思维比如爱,感性思维在未来人类世界遭到了剔除,但是剔除后they的世界停滞不前,险些自我毁灭,比如动画黑客帝国类似的,they很有可能想利用这个机会放虫洞,测一测当人类没有失去感性思维后,能否不同于他们,创造不同于自己的结局。

    —————————————————————

    观点四:凑数的反派二到家了

    解释:

    反派真的是凑数吗?既然要解析反派,就应该思考,曼恩为什么要杀死男主?曼恩有没有必要干掉男主Cooper?

    首先曼恩想活“对人的思念是人类无法逾越的障碍”,再次曼恩是给了地球虚假的信息,而目的就是让地球上再派人过来,那么自己就可以回去,而如果发出来的信息是不宜居的,那么地球就不会派人过来,自己也就没法活下去了。

    曼恩星球的引力是地球的70%,所以有的冰川才会在半空中漂浮,女主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去是不会崴到脚的,那曼恩知道男主会Cooper回去为什么还要杀他呢,而不一起回去呢?在美国是有英雄主义这么一说的,那么如果男主Cooper把曼恩的虚假告诉地球上的人后,他还能自信的活下去么?答案是不能。所以他只有一个人回去然后去用一个谎言去圆另外一个谎言。而在飞船上说和布兰德女士共同完成任务,那只是他说说罢了。

    至于罗米莉为何会被炸死?

    因为那个机器人基普得到的数据是最真实的,而曼恩让那个机器人报废也是故意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谎言(曼恩跟罗米丽说过不要让TARS进入KIPP的信息管理系统)。而在报废机器人的同时,曼恩设定了自毁程序(最后男主在修TARS的时候,TARS开的那个玩笑说明机器人是有自毁程序的),能让机器人恢复就只有人类的指纹才能解开(因为这就可以炸掉这个人类,都不用自己动手了),所以在罗米丽老兄摁下指纹的同时,就炸的干干净净。

    —————————————————————

    观点五: 主角去的第一个星球水那么浅,哪来的那么高的巨浪啊

    解释: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来自黑洞的潮汐力早就把这个星球表面的“水壳”拉长成一个椭球了:

    这是地球潮汐成因的夸张图示,图中椭圆的尖端没有朝向月球是为了说明潮汐加速效应,这里按下不表。这个椭球的原因很简单,点质量/球状质量的引力按照平方反比率衰减,靠近黑洞的水受到的引力更大,为了平衡会被“拉”到离黑洞更近的位置。因为大家忽略了星球绕黑洞运动时产生的离心力,这才是和黑洞引力平衡的力(从星球参考系看),wiki上有个很好的图:

    上半部分表示黑洞对星球的总引力,越到右侧(离黑洞近的一侧)越大,下半部分表示减去离心力后的潮汐力

    —————————————————————

    观点六: 枯萎病为什么需要移民太空?

    观点来源:

    我不喜欢《星际穿越》,它不是一个好的科幻故事。

    解释:

    枯萎病导致地球行将灭绝是《星际穿越》中被吐槽或质疑较多的设定。我介绍一下Kip Thorne在《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这本书(http://www.amazon.com/Science-Interstellar-Kip-Thorne-ebook/dp/B00NUB4EVC/)中写过的详细解释,至于观众是否接受,就看你们自己的了。

    2007年,编剧乔纳森·诺兰、制片人Lynda Obst以及Kip Thorne一起在为故事的环境设定伤脑筋。怎么样让人类文明处于明显的衰退中,但看上去在许多方面还能维持正常的运作?枯萎病害死所有可供食用的庄稼,这科学吗?

    Thorne首先承认了自己并非生物和环境方面的专家,所以他求助于自己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2008年的一天,上述三人邀请了四位生物和农业专业的教授,其中包括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吃了顿饭,集思广益。剧本最后的设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那次餐会的讨论。那么他们聊了些什么呢?下面是大致内容:

    乔纳森·诺兰先介绍了自己构思中的地球:北美人口缩减十倍以上,其他大陆情况差不多。人类退回到农业社会,为温饱而奋斗。但那又不是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生活还是能够忍受的,某些方面也能让人感到幸福。很少的娱乐设施还在继续运转,比如棒球比赛。但人类失去了向前发展的希望,只求活下去。枯萎病从一种庄稼蔓延到另一种庄稼,到库珀的孙子辈也许人类就将灭亡。那到底什么样的灾难会达到这种效果呢?专家们提供了一些头脑风暴,这些事件在理论上有可能发生,但真正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专家一:今天大多数人都不用亲自种粮食了,而是依赖一个全球性的粮食种植和分配系统。可以设想这个系统因为某些生物或地球物理上的灾难崩溃了。在很小的尺度上,内华达山脉如果几年不降雪,洛杉矶就会失去饮用水,上千万人面临迁居,加州农业就会崩盘。可以把类似的灾难扩大很多倍,就是库珀所处的世界了。

    专家二:另一种可能。人类历史就是和各种病原体抗争的历史,我们有非常复杂的免疫系统去和病原体斗争。但是病原体也在演化,人类总是落后半步。所以某种情况下如果病原体演化得过于迅猛,人类来不及响应,就会出现灾难。

    专家三:比方说,如果艾滋进化成更容易传染而不限于性接触的方式,那就将是灾难。

    专家二:全球变暖造成冰盖融化,很有可能释放出从上一次冰河时期就潜伏的致命病原体。

    专家一:另一种情况:人们对二氧化碳排放升高造成的全球变暖感到恐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在海洋里大量种植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于是海洋里被排入大量的铁元素。但这可能造成副作用,某些释放毒气的海藻因此大量繁殖,毒死了鱼和植物。人类非常依赖海洋,如果海洋环境恶化,人类也会遭殃。这完全不可能吗?并非如此,科学家做过类似局部实验,的确培养出了一些前所未见的海藻,幸运的是它们无毒,但万一有毒呢?

    专家四:太阳紫外线可能让你说的海藻出现变异,然后产生新的病原体,灭掉所有海洋植物,再延伸到陆地上,杀死所有庄稼。

    专家三:面临灾难的时候,我们唯一的希望是科技的进步。但如果政治原因导致科学研究得不到资金投入,否认进化论之类的反科学思想流行的话,科研陷入瘫痪,也可能使得我们没有好的办法去处理危机。

    关于枯萎病:

    专家三:如果你们想找什么东西来灭掉人类的话,攻击农作物的枯萎病最合适了。我们是可以吃动物,但动物吃植物啊。

    专家四:枯萎病只需要干掉禾本科植物就行了,这是农业的根基:大米、玉米、大麦、高粱、小麦。事实上这个世界上50%的庄稼已经被病原体干掉了,在非洲这个比例更高。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美国东海岸以前都是栗树,现在全没了,都被枯萎病搞死了。大部分人十八世纪吃的那种香蕉今天也没有了,枯萎病是元凶。今天作为替代的一种香蕉品种,其实也正面临枯萎病的威胁。

    Kip Thorne:我原以为枯萎病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植物,不会扩散。

    专家一:也有普遍的枯萎病。但专门型和普遍型有个区别,专门型危害非常大,可以把一种作物99%都杀死,而普遍型攻击面虽广,但危害程度就低一点。

    Lynda Obst:是否有一种普遍型的枯萎病,又变得非常厉害呢?

    专家四:这也是发生过的。地球早期历史上,当蓝藻刚开始制造氧气时,它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于是杀死了当时地球上大多数生物。

    专家一:不过蓝藻生成的氧气作为致命的副产物,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病原体呀?

    专家三:我们可能没见过,但我可以想象有某种很致命的专门型枯萎病,演变成致命的普遍型。只要有昆虫的帮助,它可以在物种之间传播。比如说,有种日本甲虫,靠吃几百种植物维生,它们可以把病原体四处传染,病原体也会演化适应,攻击更多的物种。

    专家四:我可以设想某种致命的普遍型枯萎病:一种攻击叶绿体的病原体。所有植物都有叶绿体,没有叶绿体植物就会死。假设某些海洋里的病原体可以攻击叶绿体,那么就可以灭掉所有海藻和海洋植物,然后登陆,再灭掉所有陆地植物。这是有可能的。我觉得没法防止这种灾难。但这可能性不大,不太可能真实发生,只是可以把它作为库珀世界的一个设定。

    这个怎么花样杀死人类的餐会开到这里就结束了,Kip Thorne最后总结说,《星际穿越》的主要灾难是一种普遍型的枯萎病袭击了整个地球。但此外还有另一件可怕的事:地球上的氧气越来越少。Brand教授在电影中有这么一番话:「地球上的空气80%是氮气,我们不呼吸氮气,但枯萎病会。随着枯萎病的蔓延,氧气会越来越少。最后饿着的人将会是最先被憋死的人。」这在科学上是否有足够根据呢?Kip Thorne继续拜访了几位加州理工学院的专家,得到如下的结论。

    假设某种破坏叶绿素的病原体真的出现,光合作用就随着植物的死亡慢慢停止。不再有氧气生成,但人们对它的消耗却不会停止,最终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氧气越来越少。

    这个毁灭的过程会在三十年内结束,氧气会被用掉1%。所以库珀的后代似乎还是有足够的氧气供呼吸,当然前提是他们还有东西吃的话。

    但是,那1%的氧气将会转化成二氧化碳,这意味着大气中有0.2%的二氧化碳,这足够让敏感的人呼吸不畅了,更可怕的是,因为温室效应,这足以令地球平均温度升高10摄氏度,几乎没人受得了这个!

    如果要让每个人都呼吸不畅并昏昏欲睡,需要有更多十倍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如果要让每个人都死于二氧化碳中毒,还得在这基础上再乘五倍。换句话说,一半的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才会让所有人中毒而死。Thorne说他还没有为此找到一个合适的设定方案。

    所以Brand教授错了吗?有可能。Brand教授正确的前提,是地球物理学家对海底的认识有严重错误。地球物理学家估计海底有机物数量是陆地上的二十分之一,如果这个数字错了,如果海底有机物是比陆地上多五十倍呢?而且如果它们刚好被从海底翻到海面,那二氧化碳的生成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原理是这样的:每隔几千年,海洋就会被翻转一遍,表面的水沉下去,海底的水浮上来,所以有可能刚好在库珀的那个时代,海底的水浮上来,携带了那些有机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那些有机物会迅速腐烂,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当然这种情况是基于两种不太靠谱的假说:1、海底有机物有那么多;2、刚好剧烈的海水运动将它们带到洋面。

    最后是Kip Thorne的结论:不管怎么说,《星际穿越》中的地球就是要死了就是要死了就是要死了,人类必须找个新家!

    —————————————————————

    第三部分,为什么我认为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是人类影史的奇迹和标杆?

    —————————————————————

    鉴于大量的流浪地球粉开始嘲笑Interstellar作为新的ZZZQ ,那今天就补一下以前看过最震撼的影视作品标记和影评。谈谈为什么Interstellar可以在我心里拿下最佳科幻之一的原因。

    IMDB 8.6,排行第21。豆瓣9.2,为什么这部科幻电影可以脱颖而出载入影视史?Interstellar是一部实打实的硬科幻电影,电影里面融合了五维空间的概念,这是一部将时间空间概念玩的淋漓尽致的影片,今天之所以提及这部影片因为它仍然采用大量实景道具来代替特效,同时依旧采用普通胶片和70MM IMAX胶片拍摄完成。

    如果流浪地球的硬核指数10分,那么星际穿越硬核指数120分,Interstellar剧本更多以数据理论和公式支撑整个剧情发展,相比流浪地球编剧最后让一个高中生拍脑袋灵机一动炸木星,整个地球的科学家想不到的东西,让一个小屁孩想出来这种生硬地反转,情节对比高下立判,谁拍的好想必也不需要我多说。

    1. 电影《Interstellar》引用的诗「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这句诗贯穿整个电影,不同于一般科幻作品,翻译就是不要温顺地走入那黄昏。该诗引用自科学家吟诵了英国诗人迪兰·托马斯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一诗的前两节。这首诗在片中被老科学家多次念出,字字震撼人心,初看这部电影时,也不太明白这句诗与电影主题的关系。

    最近重温一遍,有些自己的感受。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也许关键在这个“gentle”,一般有人译作“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我以为在这部电影中,这个“温顺”不够贴切,而应该是体面的意思:在浩渺的宇宙中面对着人类生存问题,那些道德伦理的人类体面都不再重要。人类不能再顾忌太多,雍容端庄无法走远,而要撕下这点体面野蛮地生存下去。

    原诗如下: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日暮之时 年老之人应燃烧 呐喊,怒斥 怒斥那光的消逝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智者将逝之时 明白黑暗有理,因其话语已无法迸发闪电,但他们 不温顺地走入那良夜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善良之人 当最后一浪过去,哭喊其微小之行本可在绿湾舞蹈生辉,他们怒斥 怒斥那光的消逝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疯狂之人 曾抓住飞行的太阳 为其歌唱,但为时已晚 只能为太阳的离去哀悼,但他们 不温顺地走入那良夜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严肃之人 将死之时 以迷离之眼看到,盲目亦能如流星闪耀欢欣,他们怒斥 怒斥那光的消逝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而您 我的父亲 在悲伤的高度,请用您的热泪诅咒我 祝福我 我求您,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怒斥 怒斥那光的消逝

    这首诗写出了一种深沉、强大的力量,一种不屈的斗志。诗中主要的意象有光、黑暗以及愤怒/反抗。

    2.电影中男主的女儿墨菲和结局,科幻作品第一次把五维空间,虫洞引入影视剧,影史第一次大胆的尝试。

    为了创作虫洞和黑洞的景观,Kip Thorne博士与VFX总监Paul J. Franklin在其位于Double Negative的团队合作。Thorne提供了大量深入的理论推算,而团队基于这些创造了新的CGI软件,来模拟(黑洞)这些现象。其中一些独立的框架耗费了超过100小时的时间去渲染,最终整个CGI数据量达到了800TB。这些成果为Thorne在围绕黑洞的“引力透镜”和“吸积盘”效果方面提供了新的洞察,他撰写了两篇科研论文:一篇给天体物理社区,一篇给计算机图形社区。

    太像了,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卡冈图雅”黑洞有着深不见底的黑色中心与立体清晰的气体圆环,此次发布的照片里的M87却是一张高糊照片。

    3.Cooper在事件视界内所处的到底是个神马空间?

    这是是五维空间,影史作品第一次把五维空间概念画面呈现出来,那的确是一个比我们所处的四维空间维度更高的高维度空间,而且恐怕不止高一维,暂且就认为是五维空间吧。穿过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后到底是什么,这是物理学家正在探索的问题。而作为科幻,总要有幻想的成分,我认为这是本片最大的幻想之处: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内是高维度空间。这个空间不像很多人认为的是人造的,而是原本就存在的。

    那么在高维度空间视角下,我们所处的四维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览无遗。具体到某个人,不但其三维形体的各个角度能够[公式]无死角展现在你面前,而且这个人的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会同时展现在你的面前。这个画面很难想象,就好像完美的克莱因瓶和射影平面很难想象一样,没关系,不要纠结这些细节。那么在高维度空间中,如何观察我们所处的四维空间呢?你将能够瞬间(高维度空间的时间维度只是和长宽高一样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维度,用影片中的话,“跨越一段时间就像翻过一座山一样”。简单地理解成高维度空间中并没有一个如四维空间中均匀流逝的时间的概念吧。)去到任意你想去的时间、地点。这一点也许不够科学,但是是下面的解释的重要基础。

    4.为什么Cooper进入黑洞,就领悟到解决方程的方法了?

    在《Interstellar》中,最主要的引力异常在土星周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虫洞,一般情况下这在四维时空(三维空间+一维时间)中不可能自然出现。然而老布兰德教授预测是五维时空(四维空间+一维时间)的超体场穿过我们的宇宙膜时造成的引力异常的现象。

    老布兰德教授创建了一套理论来描述这种引力异常,最终他发现,想要完全解开引力方程,需要黑洞的奇点数据。直到墨菲的父亲Cooper在超体中通过引力把这些数据传给墨菲,最终她才完全解开了老布兰德教授的引力方程,终于知道如何控制引力,从而使得地球上的人类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进入太空,避免灭绝。

    在电影里,墨菲在解出方程之后,人类很快就具备了对引力的控制能力,具体方案就是减小地球附近的重力场强度,轻易地把能容纳大量人口生存的太空仓发射到原理地球的轨道上。影片甚至暗示,后来的人类能够突破高维,建立了五维超立方体,还形成了闭合时间线(这暂时还无法理解),传输数据回之前的地球,拯救了Cooper和人类的未来。

    影片中Cooper利用引力控制着地球上的时钟。问题是,黑洞外部是无法得知黑洞内部的信息。唯一可能的途径就是量子纠缠,把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一个放进黑洞内部,一个在黑洞外部。有人相信,可以通过这个途径研究黑洞内部的结构:黑洞内部的粒子会受到黑洞的影响而变化,相应地,外界的粒子会响应其变化;观测外界的粒子,可以间接得知黑洞内部的一些信息。Cooper的手表和他女儿的手表,就相当与一对处于纠缠态的物质。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纠缠态很可能无法穿透黑洞,在进入黑洞的过程中,纠缠态可能就被破坏掉了,这就是火墙模型(再论黑洞火墙与量子纠缠)。

    5.电影中墨菲的哥哥到底有什么作用?

    墨菲哥哥看似和剧情关系不大,实际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每一个人物都是承载着故事情节重要的分支。

    男主Cooper和墨菲是探索属性的代表。Cooper说过自己生来是个探索者,不是个农夫,也反思过学校为什么要儿子做一个农民,但是他儿子自己的选择成为一个守护者,农民形象。而女儿不同,墨菲的选择从小就很明朗(探索者),所以Cooper:“That's my girl”。男主Cooper的一双儿女中沉默坚韧而包容是儿子的性格,女儿的性格是好奇质疑和无畏。

    这个大背景的一家,儿子的作用是承载维系家庭纽带,用一切手段不放弃一点点希望去维系大家庭。从23年从不间断传来的录像可以感受到他的坚持。这也是那个时代绝大部分普通人的坚持:无论多么困难,维系这个家。没有这种默默守护的品质的话,每个家庭也不能在恶劣的气候中坚持到最后的拯救之日。这就是儿子的作用。

    6.细节中布兰德教授的黑板公式绝对不是拍脑袋忽悠观众乱写的,黑板公式和电影剧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以下属于论证,看不懂的可以跳过不看)

    诺兰秉承着把每一处细节不忽悠观众,里面的公式全部出自麻省理工索恩,彻底将二流科幻电影和Interstellar拉开了不止几条街,细节决定成败。这个细节解释了为什么墨菲在获得老爸Cooper传递的信息之后,才把方程完整解出。如果说前面的几处亮点让你对Interstellar能否拿下最佳科幻之一还有疑惑,那么请看电影细节的布兰德教授黑板公式:

    克里斯托弗·诺兰接手《Interstellar》这个项目时,他对编剧的剧本做了很大的改动,并且希望让故事尽可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他向麻省理工大学索恩请教了许多科学理论知识及公式,索恩甚至把自己的笔记本给了富兰克林,上面全是他多年以来记录的研究成果。富兰克林如获至宝,他知道只要在特效制作中遵循这些公式,就可以创造出符合物理定律的图像,于是,他让研发团队按照索恩的公式编写新的特效软件和算法。有了顶尖天体物理学家和著名特效公司的奇遇式的合作,后面打造各式场景与真实呈现各种效果也就成为了可能。

    影片中,小女孩的书房里出现了奇怪的幽灵,书本会莫名其妙地掉到地上;沙尘暴肆虐而过,在地板上形成了二进制的图案;自动收割机莫名其妙地聚集在房间门口,这一切看似玄幻。在揭秘的过程中,男主角Cooper和女儿居然无意中闯入NASA。到此,谜题才揭开。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重力异常(gravity anomaly,不是量子理论中的gravitational anomaly):由于一些奇怪的原因,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大小发生了改变。这里顺便提一下自动收割机为什么也要收到影响:自动收割机要靠GPS系统来定位,由于GPS卫星是运行在高空的,引力不同与地面,时间流逝速度不同于地表,须考虑广义相对论效应(全球定位系统 (GPS) 是相对论的应用吗?),如果地面附近出现了引力反常,那么GPS系统也会紊乱,所以收割机们都跑到他家门了。请注意,重力异常并未影响电磁场,电子线路还是正常工作的,收割机并非是电路收到干扰而受到影响的。

    地球的重力是由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地区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会略有不同:赤道较小,两极较大;离地心越远,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越小。此外,地下所含的矿物的密度不同,也会造成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如果地下岩层含有铁矿等密度较大的矿石,那么地表的重力加速度会略高于普通岩层构成的地表;如果地下岩层含有空洞、地下湖泊或者矿物燃料,那么地表的重力加速度会略低。所以,测定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反过来可以初步猜测地下有哪些矿物。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其中蓝色出重力加速度较大,来源:GOCE卫星(地球重力场和海洋环流探测卫星):

    重力仪,可用于初步探矿:

    即使在地球同一地点,在不同时刻,重力场的大小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是由于潮汐作用,由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时间和地球自传的时间不同步,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和海水受到的引力发生周期性变化,产生重力潮,这就是海水为什么每天会涨潮两次的原因。

    影片中,当库伯闯入NASA,声称发现重力异常以后,大家都笑了。布兰德教授这才解开谜底,原来,早在五十年前,他们就已经发现重力异常了。最开始,在一些地下油矿的监测设备中,发现重力场在周期性地发生变化,很像潮汐。但是,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所有可能的重力异常起源后,都无法解释。在排除掉所有其他可能性后,加上在土星附近观测到的虫洞,布兰德教授猜测到,很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宇宙结构导致了重力异常。

    在现代物理学中,对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最透彻的理论是超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物质是由非常小的振动的弦构成的,弦的不同振动方式,产生出不同的微观粒子。超弦理论有希望能将传统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协调起来,所以大家对这一理论抱有着很强的信心。超弦理论中,时空是10维的,其中空间有九维,时间有一维;在这一理论中,不仅存在一维的弦,还存在从-1维到9维的所有客体,一般称为膜(brane)。

    超弦是十维,而现实世界是四维的(为什么空间是三维? - 物理学),为了与这一明显的观测事实相协调,通常认为,其他六维空间是高度卷曲的,通常认为这些卷曲的空间具有一些特定的数学结构(Calabi-Yau),来产生我们所想要的四维模型。这种做法,给很多物理学家以启发,纷纷构造出很多不那么精致的高维时空模型出来,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1999年的Randall-Sundrum模型。这一理论认为,时空是5维的,一维时间,再加上四维空间。我们生活在5维时空的一个1+3维超空间上,一个特殊的膜。物质在这个1+3维膜上,物质之间的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都只在膜上传播,不会进入第五维,而引力在所有维空间中传播,所以引力相对其他力很微弱;由于电磁力只存在于膜上,无法进入高维空间,所以影片中自动收割机的电路系统没有发生故障,不受影响。RS模型最初就是为了解释引力为何比其他作用力小很多而提出来的。很快,物理学家们发现,从超弦理论出发,对高维空间的某些维数进行压缩,能够得到RS模型。

    不过,RS模型中,由于现在时空结构有所变化,万有引力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了。为了让我们熟悉的万有引力与距离平方呈反比这一实验结果还能以很高的精度成立,这就需要对时空结构和膜的特征采取一些限制,在不同的模型中有不同的方案,下图就给出了几个例子:

    影片对时空的具体设定是,在我们的膜世界两侧各放置一个的AdS膜,这类似于上面第二种方案。索恩选择这样的模型,是为了能够实现影片所需要的快速时空穿越。根据AdS时空的特性,只要稍微飞离我们所处的膜,我们在时空中行为就会非常古怪:如果你和朋友(相距1000m)同时垂直离开我们所处的膜,进入第五维,你们之间的距离会指数减小,如图所示。如果你在我们的膜之外走到你朋友那里,沿着你的朋友的来路回去,那么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很大的距离(1000m),因为在你自己看来,你只走了0.3mm+1m+0.3mm。这其实就是一个虫洞了。 制作虫洞是很麻烦的,如前文所说,一般需负质量的奇异物质才行,并且这样的虫洞也不稳定。

    索恩设定,我们的膜和AdS伴随膜之间的距离为1.5cm,这样一来,我们沿着第五维方向前进,相对于普通的四维(我们的膜)的长度来说,所走的路程要少10^15倍。电影中巨型黑洞Gargantua离我们的地球有100亿光年远,如果走前文所说的捷径,只需要在与我们平行的AdS膜上走1个天文单位(500光秒),就能轻松到达了。如果膜之间的距离更远,实际所走的距离会更短,更省时间。

    如前文所说,RS模型这样的等效模型可以从超弦理论,比如Type IIB超弦理论中,加入一些条件推导出来。下图是Type IIB弦论的作用量,在电影中出现过。

    从上述公式出发,通过维数约化,原则上可以得到下图中的5维膜世界模型的等效作用量,这也是本片中出镜率最高的公式。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模型,相对原始RS模型做了一些修正,包含了膜上的规范场。这是一种特殊的统一理论,用一个公式描述了五维时空中的全部物理,包含了所有的物质结构,比如规范场,引力场,空间场(不同于四维膜上的物质,空间场是可以在第五维传播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实,索恩所选择的这个模型,是相当简单粗暴的,直接规定了时空的主要结构,规定了膜上的物质就是我们普通的标准模型所描述的物质,没有从第一性原理推导出来,所以只是一个等效作用量,人为因素太多。不过,对电影来说,这样的一个东西,应该足以应付观众了。

    综述1004.3962里给出的作用量则要稍微简单一些,没有考虑radion场:

    但是这只是一个指导性方程,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场的具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比如描述Q场之间相互作用的势能U(Q)的具体形式是什么,空间场与物质场相互作用的强度W是多大,空间场动能项前的矩阵H的具体值是多少,时空的具体结构是怎么样的,等等。 作为一个比较,我们来回忆一下力学的出发点,牛顿第二定律,这也是一个指导性的基本方程。如果不给定其他一些条件,你是没有办法描述物体具体的运动情况的,是直线运动,抛物运动还是简谐振动。只有给定一些条件,比如给定初始位置和速度,以及物体的外力,才能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在这里,上两个图中的作用量相当于牛顿第二定律,只是纲领性的;要描述清楚这个世界的运行模式(比如粒子有哪些种类和代的数目,相互作用有哪些类型和强度,时空结构,宇宙学常数等),你得对上述作用量进行变分,得到运动方程,解出这组方程。大部分情况下,你读到的论文里,给出的都是一些非常特殊非常简单的解,是一些toy model。因为,这里仅仅用一个方程就描述了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和相互作用,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复杂,很难求解。比如,膜上的规范场,我们在黑板上就看到一行字: +(Standard Model Term)

    实际上这一项颇为复杂,展开后的形式是:

    (来源:2006 November : Cosmic Variance)

    为了早点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物理学家通常会给定一些限制,极大地简化解方程的难度。不过,即便如此,目前我们能解出的toy model也非常少。

    上图的黑板上,列举了布兰德根据一些物理和数学原理所猜测出的三组不同的解。比如,图中的W_{yy,yw,ww}描述的bulk场与物质场发生相互作用的耦合系数。布兰德先猜测出解的大致形式,然后进行计算(包括计算机验证),再与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影片中说五十年前他们就已经观察到重力异常现象了,积累过很多数据了,如果不吻合观测,再做调整。这当然是实际研究中大家经常干的事情。

    这些公式有一些是由thorne本人亲自写出的,字体特意设计得比较臃肿,反映了老年人布兰德的特征,另一些由Caltech的Elena Murchikova, Keith Matthews来写,字迹简明干练,反映了影片里中青年科学家Murphy的风采。

    方程中最关键的是bulk场,不同与我们熟悉的规范场和引力场,这是新玩意。与引力场一样,也能在空间中传播。由于bulk场与我们所在的膜的相互作用,使得地球上不同地方万有引力常数不同,且随时间变化;Bulk场还能够维持虫洞的稳定.因此,bulk场非常重要。电影中有这样的画面,布兰德在办公室里沉思,黑板上写着Auxiliary bulk fields {/phi ^i} may be the key! (辅助空间场可能是最关键的).

    上图给出了Bulk场与物质相互作用方式。当它通过我们的膜时,它会改变我们膜上的的万有引力常数。这样就解释了影片开始时重点渲染过的重力异常。

    上图是假设bulk场构成的物体穿过我们的世界时,扭曲了时空时造成的华丽效果,它影响着地球的重力场。下图是今天地球的重力场,是前文配图的平面版本,数据来自前文提到的GOCE卫星;下下图是Thorne假想的受到扰动后的重力场。按照电影,这种扰动某一天突然发生的,已持续50来年了,出现重力异常的原因是bulk场在相对地球运动。

    前面说过,Bulk场除了改变地球的重力场之外,还能维持虫洞稳定,且能避免我们的膜世界与旁边的膜发生碰撞。实际上,有一些物理学家曾经提出过烈火重生宇宙学(Ekpyrotic universe),就是以平行膜之间的碰撞作为大爆炸的起源的。本片中,索恩的设想正好相反,希望不要碰撞。

    在影片中,布兰德临死前说,自己其实早就解出方程了。按照设定,实际上布兰德得出的解只描述了黑洞的外部。只有当墨菲在获得老爸Cooper传递的信息之后,才把方程完整解出。这只是剧情需要,为了让Cooper进到黑洞里去。对统一理论的研究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大家都没有进过黑洞。

    7.女主的名字是属于一个物理定律,墨菲定律暗示着结局女主墨菲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最终迎刃而解。

    在我们人们处事的行为准则上,都会按照自己的一套思路去进行,人们也归纳了很多很多的准则去约束大众的行为,比如说墨菲定律,就是一个非常神奇但是非常受用的一个定律,许多人都会依照这个定律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个定律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学效应,是非常适用的。这个定律的内容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对于一件事情来说,如果有变坏的可能,那么无论如何这个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由于墨菲定律的存在,很多的人在处事方面都会做到详尽的考虑。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定律,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个定律是非常有效果的。

    什么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下面的四个要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这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真正成为世界主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处处弥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人类取得了对自然、对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胜利,并将不断扩大优势;我们不但飞上了天空,而且飞向太空……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这一切似乎昭示着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总能找到一种办法或模式战而胜之。

    8.谈谈星际穿越最引人注目的配乐

    《Day One》

    http://music.163.com/song/29734859/?userid=1387044929

    《Cornfield Chase》

    http://music.163.com/song/29734857/?userid=1387044929

    《S.T.A.Y.》

    http://music.163.com/song/29734870/?userid=1387044929

    Hans Zimmer在好莱坞是个争议很大的电影配乐师,毁誉参半。他的名字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是他配过乐的电影很多人应该看过:《狮子王》《埃及王子》《黑鹰堕落》《加勒比海盗》《珍珠港》《黑暗骑士三部曲》《盗梦空间》(近十年更是成了诺兰的御用)喜欢他的人非常欣赏他的管弦乐合成作曲方式,贴合剧情发展,恢弘大气,助力情绪渲染。抵触他的人总是对他非师承古典,采用电子合成技术去展现“交响”的方式鄙夷,认为其是门外汉。但无疑在数字时代,Hans是开拓了一个前人未有走过的路程。之所以说《星际穿越》是Hans的翻身仗,是因为近年来Hans的曲风越来越相似,千篇一律的铜管与弦乐齐鸣,虽说好莱坞配乐给人大体的印象就是交响化为主导,但Hans显然已经有点像一个罐头生产机,乍一听恢弘大气,势不可挡,但却只是拆了东墙补西墙,配乐已经进入瓶颈状态——这也正是他非科班出身没有系统乐理基础所导致的阻碍。而《星际穿越》里,Hans选择用管风琴。从玉米地的镜头开始,管风琴渐入。让人很是惊喜,以为这只是Hans的小尝试,未曾想到至此管风琴将主导整部电影。从地球到虫洞,从外太空至归途,都由这架有了90多年历史的伦敦教堂里的管风琴搭配。

    整张专辑全部基于大旋律,多采用弦乐,玉米地追逐”则是描写家里三个人在玉米地里追赶一架无人机的情节。这首配乐节奏轻快,重复着一个轻盈的旋律,而在整个影片中,这又几乎是唯一一个父子女三人能在一起完成一件事的片段。所以显得格外重要。从发现无人机,到开始合作“猎捕”无人机,所有亲情都表现在了三个人合作的默契上,音乐体现了这种沟通和沟通带来的兴奋。而这首曲子中的旋律也成了整个原声带的主题旋律,在以后很多首配乐中都再次出现。而且都现得格外神秘,后现代主义,而整部电影依靠的物理理论包含弦理论,黑洞,量子力学,量子信息,量子通讯等等,太搭配了,而贯穿所有的是人类的爱,音乐很强大。听音乐的朋友应该对后现代摇滚,迷幻电子,都熟悉不过,让人灵魂可以飘起来的音乐类型。

    —————————————————————

    总结一下:

    在好莱坞,用一个想法就能拿到2亿美元的人可谓寥寥无几。诺兰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最新史诗力作还在未来继续创作,豆瓣的Top250已经出现他不止5部作品,不知道他的下一部作品还会进一步巩固他‘志向远大’之名吗?他的优秀已经让他在影迷心中封为神,关于神的故事。我可以毫不掩饰告诉自己,我喜欢Interstellar不在于所谓什么狗屁ZZZQ 和莫名其妙的上升爱国之类的自欺欺人的民族主义情结,而是实打实的硬核和真实感人。

    总有一部分某粉内心极度阴暗和戾气太重,所以狂踩Interstellar捧流浪地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已经分析很多了,引用别人的话就是:说到底还是自卑心理作祟,好不容易有一部底子还不错,进步空间也很大的作品,就要拼命吹捧,好似今天胜过了好莱坞,就能得到压美国文化一头的快感。任何一种强大的文明都是不吝于承认其他文明优点并加以学习的,因为他们拥有文明的自信,他们知道,未来会做的更好,而不是盖住耳朵大喊“不听不听,我们就是第一”,用虚高的评价和评分来捧杀好不容易出现的希望之光

     8 ) 诺兰的维度

    Spoiler Alert



    在我们进入对“Interstellar”的具体讨论之前,也许需要对诺兰导演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和分析——他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能兼具票房号召力和影迷人气的导演。如果我们抛开影视工业的层面,仅仅从个人才华上分析诺兰的成功,那么他最大的优点和长处在哪?或者说,诺兰的电影到底好在哪?
    我认为是对叙事结构的精巧设计。很多导演都会采用非线性叙事, 但毫无疑问诺兰是其中的佼佼者。以我个人最喜欢的诺兰作品“Memento”为例,同一主角的两条故事线,故事被分割为碎片,一条顺序发生,一条则是真正的逆时进行。就好像一根由两端分别点燃的线绳,逐渐在填满火药的中点交汇,爆发出了最后的火花。这样的设计需要主创具有极其清醒的头脑,故事的细节必须被小心的设计,才能在最后的交汇处给予观者以智识的快感。不同于普通非线性叙事的形式美感,诺兰的作品具有某种数学式的精妙美学。
    而精巧结构中蕴藏着更加奇妙的现象:结构本身所存在的张力自然地渗透进入了叙事之中,故事的展开显得水到渠成。当然,这与类型上的悬疑片特点有关,观者在终于捋顺结构的同时,也就同时释放了悬念,得到双重的满足。
    一些广受好评的诺兰电影都具有结构复杂精巧的特点,例如“Inception”的五重梦境。当然黑暗骑士三部曲不符合这个范式,在这三部电影里,诺兰体现的是对既有题材的主题改造深化能力。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作品,会发现,在结构之外,诺兰其实是相当好莱坞叙事的(或者称之为“通俗”)。“Inception”的每层梦境中的故事都是一个完整的、cliché的好莱坞故事。而黑暗骑士系列则也是对好莱坞既有主题的化用(善恶模糊、社会运动),创新之处只在排列组合。从这个角度来看,依然是把握结构的能力。
    终于,让我们用这样的角度审视“interstellar”,在这部电影里,诺兰的创新体现在哪里?当然,在故事的主题上,不出意料的传统:父女之间的感情是贯穿始终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虽然诺兰在访谈中表现了对“2001 Space Odyssey”的推崇,但他显然没有拍摄元叙事电影的勇气,还是选择了最安全的亲情作为情感主线。诺兰甚至不惜用将近一个小时的篇幅来铺垫二人的关系,这在一部以星际旅行为卖点的科幻影片中是多么的大胆。
    那么创新在哪里?我认为是罕见的“硬”科幻元素。有基普·索恩做科学顾问,interstellar里涉及的科学细节都存在严肃的理论基础,电影中的人物用大量的科学术语告诉现实中的观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只是还没有实现而已。而如果观众们回去查“虫洞”、“奇点”的维基百科,则又会印证影片里的情节。
    但问题出现了,科学基础的严谨性在某种程度上只能代表影片的严肃性追求,甚至可以当做宣传卖点,但不能起到如精巧结构或主题创新的作用,即成为影片的真正驱动力。事实上在Interstellar主题方面是有新的发掘空间的,即人类对待地球的态度——是矿洞还是家园(恰好可以跟去年的“gravity”形成互文)?但诺兰在这个角度的探索浅尝辄止,又在最后以一种偷懒的方式解决了这个矛盾(我们将在后面提到),而把情感重心完全放在了父女情上。这个主题是如此的主流,也就不得不考验诺兰在一个通俗框架里驾驭电影的能力了。
    可正如许多影评家批评的那样,诺兰在技术环节(叙事技巧、调度剪辑)上从来不是一流的。前三分之一的地球生活戏,只是略显拖沓,但你也可以说是扎实细致。但星际旅行之后,情节在技术细节和情感线索之间就显得有些顾此失彼。这样的缺点在影片的结尾体现得尤为明显:Cooper进入五维空间,与Tars进行了大量的、原理性的讨论,可以说是揭开科学性谜底的关键情节。但此时叙事重心突然转到了父女二人通过奇点的沟通上,而此时我满脑子还在试图用Cooper刚才的台词串联起电影的科学逻辑,几乎错过了这个情感高潮。
    另一个问题存在于情感线索本身,Cooper的挣扎在于是信守与女儿的承诺,还是为了任务牺牲自己?更进一步的则如Dr Mann所说,是选择对亲人的小爱还是对人类的大爱?但所有的这些矛盾,诺兰都用巧合而不是人物的内在动力解决了:恰巧燃料不足要求Cooper必须牺牲自己(两难抉择被虚置)、恰巧刚好进入奇点与女儿沟通解开她的心结(情感冲突被解决)、而最后的巧合更是夸张到了又能从黑洞中出来再次见到女儿。情感线当然圆满,重逢的场景当然煽情,可这样也就失去了借人物挣扎让我们借机审视自身的机会。
    作为星际旅行电影,另外一个吸引人的关键是利用视觉呈现,带我们进入浩瀚的太空。在这点上,Interstellar显然无法与去年的gravity相提并论。但伴随着Hans Zimmer的配乐,以及对黑洞外观的高科学性模拟,还是让人非常愉悦震撼的。但诺兰再次在自己不擅长的动作戏调度剪辑上表现出了粗糙。以Miller行星的戏为例,当他们发现远方的并不是山而是巨浪时(顺便说我觉得是全片最具表现力的镜头),电影缺乏镜头来交待飞船、两名宇航员、记录仪和巨浪之间的位置和距离关系,观众也就因而不知道Brand去取记录仪的危险性。在之后的整个过程中,镜头在呆板的中景近景间切换,每个景别都是一个人物的单独画面,信息量极其不足,使得观众丧失了感同身受的紧迫感。当然这个场景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机器人去取?以及为什么另一名宇航员干等着不跑向飞船导致自己最终牺牲?同样无法让人满意的还有Cooper和Dr Mann的打斗戏。
    大卫·波德维尔所总结出的诺兰所擅长的一点是交叉剪辑。而影片的最后部分出现了一段堪称大型的交叉剪辑:一边是Cooper从追Endurance到进入黑洞,一边是女儿烧掉哥哥玉米田,折返回老屋要接走哥哥妻儿。这段体现了诺兰的水准,在画面风格上,地球上的昏黄紧张喧嚣感,和星际空间的孤寂黑暗感,形成了强烈对比,但内在都充满了紧张感和悲壮感,映衬了“不坐等黑夜”的拼搏主动精神。
    但当Cooper进入五维空间之后,交叉剪辑还在延续,也是电影所设想的高潮,但因为种种原因,相较于物理的丰富维度,这段的情感就显得非常扁平。其一是上述的理论消化时间造成的观众难以进入情境,而且在影片的理论空间下,既然gravity可以超越时间,也就并没有女儿解密的紧迫性,交叉剪辑事实上并不是时间上的并置,那此时的情感张力也就显得做作了。当然,依靠巧合而非人物内在动力解决矛盾的偷懒,也是造成这种扁平的重要原因。结尾处的煽情场景,则更加套路化,显得异常平庸。且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在结尾部分,除了父女相见的煽情,也只有轨道站上的奇观展示(而且相当敷衍了事)。
    叙事维度的缺乏同样体现在人物的扁平,儿子的角色有存在的必要吗?他在观众心中和父亲心中一样没有存在感,而Dr Mann则又是一个本可挖掘,但语焉不详的人物。当然所有的重心都集中在了父女二人身上,可如此宏大的故事架构,视角太过狭窄实在是让人感到遗憾。

    所以诺兰真的这么糟吗?当然不是,即使在这部电影里,他所体现出的严肃的态度依然是现在大多数导演缺乏的。在星际旅行这个题材上,他没有陷入一些我并不喜欢的科幻片的幼稚性窠臼中,而是以惯有的认真态度,打造了一个没有印第安人式外星人的、具备现实性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本身如果能讲得精炼点,也算是大制作中的佳篇。但严肃性从来不能取代艺术性,电影让我们审视外部世界的同时,更吸引人的功能是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而这是interstellar所缺乏的。造成这种缺乏的原因在于电影本身维度的匮乏,诺兰在缺乏一个基础性构建的情况下,是难以真正以电影的方式扩展电影自身内涵的。这一点在“The Dark Knight Rises”中已有体现,Interstellar则是他作为导演的缺点的更加集中的体现而已。正如一个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如果脱离了结构上的花巧,设计方正的国际主义建筑时,那些以往被掩盖了的采光、舒适性上的缺点就会显得刺眼。
    所以我反对对诺兰的造神运动,神的特点是无所不能,而优秀的电影导演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擅长的,什么是自己不擅长的,如何扬长避短。

     短评

    如果要给这部电影分级,我决定叫他逼级片。

    8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整场基本屏住呼吸,瞠目结舌,无话可说.在香港这么多年除了电影节我第一次碰见放映结束观众集体鼓掌的.去年看完Gravity我觉得太空科幻片已经拍到头了,然后Nolan大神把我这点眼界碾压得粉碎.三体迷不必再较真拍三体这事Nolan已经把后半部给拍了.

    12分钟前
    • 我怀念的
    • 力荐

    两星半给配乐演员和几个画面分一下。诺兰电影里对人性的阐述简直就像中学生一样自以为深刻又理智,结果剧情转折啊非正面人物啊都快成unintentional comedy了。视听方面除了有钱有技术,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创新,还有诺兰拍动作戏太!难!看!了!还好是用的赠票。

    16分钟前
    • \t^h/
    • 较差

    就是……看完这个片子……一出影厅……再看到走廊里其他电影海报……就觉得……它们都特别没意义……哈哈……

    21分钟前
    • 少数豪
    • 力荐

    致女儿书。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拍科幻片的诺兰更是。不管别人说好还是不好,它都值得你进电影院。这部诺兰电影有一个硬邦邦的外壳,内里却是软绵绵的情感。大半时间,它是缓慢的文艺片,一小部分是科幻恐怖片。因爱生忧,有爱不死。有人这么说。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严格说,这不是一部太空电影,太空片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能打破伦理性视角,而从超越维度(宇宙论,宗教)重新把握人类社会。而诺兰的努力,则更近于用物理学之外的盲点,拔高人伦价值。这个观点借电影视听效果获得了情感上的保证。但也牺牲了形而上的深度。

    2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安妮海瑟薇最后变成了谁?对了,女娲嘛。

    30分钟前
    • 周杰伧的小粉丝
    • 力荐

    看完没人起立鼓掌,因为全跪着。

    33分钟前
    • 大夫唐
    • 力荐

    以地球全部北京化(咦?)为背景的近未来硬科幻,对虫洞、重力和时间维度都有新颖的理解,刻画的浩瀚宇宙让人目眩。可惜诺兰的野心太大(真的是bigger than bigger!),而且把人性拔那么高,到最后就成太空神棍片了...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对我们来说二维空间就是一张纸,从纸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最快的方式是把它折起来。对五维生物来说三维空间也是一张纸,是可以折起来的。他们不仅可以将三维空间折起来,对他们来说时间也是实体的存在。根据相对论,黑洞附近的引力太大,时间会变慢,米勒星球1小时等于地球7年。米勒星球的配乐《Mountains》有密集的滴答声,每滴答一次,地球上就过去了1天。《星际穿越》的黑洞并不是随便做的,电影上映5年后NASA发布了一张黑洞的效果图,证明了《星际穿越》的黑洞模型是严谨而准确的。 为了拍玉米地,诺兰真的种了一片玉米,拍完电影卖玉米还赚了钱。为了拍五维空间,诺兰真的搭了一个五维空间的景。也许100年后的人们看这部电影会比我们更加感到震撼,因为他们会发现这部电影很多设想都是对的。奥斯卡欠《星际穿越》一个小金人。

    38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2011年11月有《雨果》,2012年11月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3年11月有《地心引力》,2014年11月有《星际穿越》,……前三部电影分别获得11、10、11项的奥斯卡提名,然后都拿下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由此,我们可以预测《星际穿越》2015年的奥斯卡提名数和最佳摄影+视觉效果拿奖的可能性?……

    4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诺兰的科幻片其实和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不是一个体系。

    46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我想给100颗星,这可能是我至今看过最令我震撼的电影了。到电影结束时候还不断流泪,奇迹不是因为有上帝 也不是有什么不可知的 某种力量,正是我们自己,人类不相信人类的力量把那些我们无可预知的奇迹都认为是上帝的功劳。若兰把我的世界观如此震撼人心的展现出来,我感觉我现在都激动得语无伦次了

    49分钟前
    • CSUMMERY
    • 力荐

    非常理想化,所以显得很有种,没有公司敢让任何人拍这样的电影。致敬库布里克的镜头体现了导演的少女心。但有2001珠玉在前,我认为这部顶多和它并驾齐驱。诺兰尽其所能拍出了触手可及的科幻,硬核又充满人性,温情又隐含黑暗面,让人潸然泪下。“理想化”是不是削弱了剧本?大家保留各自意见吧。

    52分钟前
    • Rebel Scum
    • 力荐

    相比诺兰之前的片子,这部显得比较慢热。然而前两段的层层铺垫终于迎来了第三段主题呈现的水银泻地。Inception仅仅一笔带过的亲情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母题。麦康纳和查斯坦的精湛演技,胶片IMAX呈现出的影像质感,实拍特效的震撼人心,平行剪辑的完美流畅,寂寞大叔创造性的管风琴配乐,神一样的诺兰

    5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太壮阔了,无以言表!40'渐入佳境,80'叹为观止,120'泪流满面,160'恍如隔世…不曾如此贴近浩瀚星空,被它环抱;不曾如此触摸生命之弦,遁入五维幻境。瑕不掩瑜的科幻神作,刷新视觉的IMAX体验,观影前撒好尿,准备接受近三小时的泪腺洗礼。“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超越时空感知它的存在”-发自豆瓣App

    5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三体迷们不用担心电影版会拍的稀烂啦!章北海船长,面壁人希恩斯,高维碎片,青铜时代和万有引力舰太空大战,冬眠和星际航行,三体世界的荒芜,高维世界的样貌,云天明的童话,诺兰新作中一次性看完!#刚刚看完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感觉自己萌萌哒#

    59分钟前
    • 喵喵猫
    • 力荐

    一边太空冒险,一边是通俗的情感戏。无论外表多硬科幻:虫洞、黑洞、太空冒险、多维空间……最核心的仍是亲情与爱。科学与理论其实都是为感情服务的,用很硬的外壳包裹最柔软的情感。也因为此,它不会是2001那样严肃伟大的科幻片,但却有更饱满的感情。包括那些泪点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英雄气笃,儿女情长。

    1小时前
    • 芦哲峰
    • 力荐

    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唯独不能倒退。你的鹤发或许是我的童颜,而我一次呼吸能抵过你此生的岁月。

    1小时前
    • 比岁月含蓄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